正文 第三章 革命運動(五)(1 / 3)

(3)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

隨著武昌起義成功和各省區奮起響應,組織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已提上日程。

11月15日,部分省區代表在上海召開“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決定承認湖北軍政府為民國中央政府。11月30日,各省代表聚集漢口開會,討論組織臨時政府事宜,通過了《臨時爭渡組織大綱》。12月4日,各省代表得知南京已被浙聯軍攻克,一致決定臨時政府設於南京,各省代表到南京去召開臨時大總統選舉會,有10省以上代表到達,即可選舉。12月17日,各省代表在南京推舉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

12月25日,孫中山從美洲繞歐洲回到上海,受到以黃興為首的革命黨人和市民的歡迎。孫中山以其對中國革命事業的卓越貢獻,贏得了全國人民的尊敬和信任。12月29日,17省代表在南京舉行臨時大總統的選舉,每省1票,孫中山以6票的絕對多數當選。

1912年1月1日上午,孫中山由上海乘專車去南京赴任,當天下午到達南京,舉行了隆重的就職儀式。他在誓詞中說:“顛覆滿清專製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眾服務。”在就職宣言中,他提出以實現民族統一、領土統一、軍政統一、內治統一、財政統一作為行政方針。3日,他又提出了臨時政府組成人員名單,經過各派政治力量之間的幾次角逐,最後確定了9個部的總次長人選。同一天,各省代表會議又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28日成立參議院,在各省都督府正式派出代表以前,暫由各省代表會議的代表充當議員。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製定和頒布了一係列政策和法令。

在政治方麵,要求全國統一,反對民族壓迫和民族分裂,努力掃除封建官場的腐朽惡習,規定無論官階大小,都穿同樣製服,領取同樣津貼,革除“大人”、“老爺”一類的稱呼。勸禁婦女纏足,限令男子剪辮。參議院根據孫中山的提議,通過了女子有參政權的議案,公開宣布婦女可享有同男子一樣的權利。

在振興實業方麵,南京臨時政府采取了不少措施。如設立實業部,各省成立實業公司,確定經濟政策,統籌進行方法。凡是商人呈請開辦廠礦者,都予批準,力為保護。

在發展教育方麵,對清末教育進行重要改革。規定各級學堂一律改稱學校,監督、堂長改稱校長;初等小學男女同校;可以為女子另設中學或職業學校;小學廢除讀經科,高等小學以上體操科要注重兵式體操等。

當然,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南京臨時政府存在許多弱點。它承認清政府與帝國主義的不平等條約,保護帝國主義特權。企圖以此來換取列強對“中華民國”的承認。在內政方麵,南京臨時政府始終未能觸動封建主義土地製度,廣大農民的迫切要求根本沒有得到滿足。然而,即使是這樣一個政權。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也不能容忍,千方百計地進行破壞。

洪憲帝製與護國運動

(1)袁世凱的獨裁與賣國

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後,轉過手來謀求“國權的統一”。當時,他雖以為兵威既振,國會無足輕重,但卻不想馬上取消國民黨議員多數的國會,因為他還需要利用國會作表決機器,為其獨裁統治披上“合法”的外衣。

1913年7月,袁世凱授命進步黨人熊希齡組織內閣閣。進步黨受寵若驚。9月,內閣1正式組成,熊希齡任總理兼財政總長,梁啟超任司法總長,汪大燮任教育總長,張謇任農商總長,號稱“第一流人才”內閣。

急於爬上正式大總統寶座的袁世凱,也急於要利用國會。國會本來的議程是先製定憲法,再選舉總統。袁世凱卻指使黨徒,在國會中提議:“先選總統,後定憲法”。進步黨竭力捧場,國民黨不敢抗命。10月6日,國會匆匆進行選舉。袁世凱做賊心虛,派拱衛軍司令李進才等率領數千人改穿便服,打著“公民團”旗號,將國會圍個水泄不通,大叫:“非將公民所願望的總統於今日選出,不許選舉人出會議場一步!”從早晨8點到晚上10點,議員們忍饑挨餓,連續投票三次,最後被迫選出袁世凱為正式大總統。公民團高呼:“大總統萬萬歲”而散,議員始得退場。民國的第一任正式大總統,就是在這種鬧劇中登場的。

袁世凱當上正式大總統後,國會和政黨就成了他實現獨裁統治的障礙,他一再攻擊國會為“國會專製”,是“暴民專製”,妨礙國家統一和政權集中。並指使各省都督通電攻擊國會。11月4日,袁世凱借口國民黨議員與二次革命有牽連,扣上“亂黨”的帽子,下令解散,並派人連夜追繳國民黨議員的證書和徽章。這樣國會議員有半數以上被逐,不足法定開會人數,隻得停止議事。

接著,袁世凱網羅一批封建遺老組織成立一個新的機構——政治會議,用它來代替國會。1914年1月10日,由政治會議討論決定,正式下令解散國會,議員每人發給400元,遣散回籍。隨後,袁世凱又下令停辦各地自治會和各省議會。在這些資產階級民主製度破壞殆盡後,熊內閣已再無任何用處。1914年2月,袁世凱指使黨別對熊內閣進行攻擊,熊希齡被迫辭職。

袁世凱在當上正式大總統和解散國會之後,開始向辛亥革命的最後一項成果《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開刀。l914年3月,在袁世凱的授意下,由“政治會議”出麵組織成立了一個叫“約法會議”的立法機構。參加者都由袁氏親自選定,議長由同盟會員蛻變成無聊政客的孫毓筠擔任。“約法會議”成立後,袁世凱立即提出了製定新約法的任務,並提交了增修約法大綱大條,將官吏任免、外交、財政以及憲法的製定和公布等項權力全部歸於總統。袁氏的七條大綱毫無更改地為約法會議所接受。5月11日,約法會議公布了由袁氏手定的《中華民國約法》,同時廢除孫中山製定的《臨時約法》,新約法規定:取消責任內閣製,由總統“總攬統治權”,總統是全體國民的代表者,隻對國民全體負責,不對任何民意機關負責;成立參政院代行市法權,參政院的參政由總統親自挑選和任命,參政院製定的憲法草案“總統提交國民會議討滄通過,總統對國民會議有召集、停止或休會的權力。新約法的這些規定,實際上是把封建軍閥專製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來,給袁世凱的獨裁統治披上了合法的外衣。6月21日,在袁世凱及其黨徒的努力下,參政院正式成立。它成立之後立即修改了《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為10年,可以連選連任,總統繼承人由現任總統推薦,推薦者沒有限製。這樣,袁世凱不僅自己可以做終身總統,而且可以傳子傳孫。他的地位和權力已發展到與封建帝王不相上下。至此,袁世凱的獨裁統治完全確立下來。

袁世凱為了取得帝同主義的支持和承認,不惜大肆出賣國家領主權,在袁世凱上台伊始,各國列強都提出自己的侵略要求,作為承認袁記政府的交換條件。首先承認袁記政府的是美國,袁世凱則以福建馬尾船和三都澳軍港作為抵押,向美國借了一筆“海軍借款”作為回報。接著,日本、沙俄、英國等列強,為實現一已的侵略要求而承認袁氏政府。袁世凱則在當政的幾年中,先後同以上幾個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100多個不平等條約。

袁世凱向帝國主義大肆賣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其目的不僅僅是讓他們承認掛著民國招牌的袁氏政府,更主要的是得到帝國主義對他複辟帝製的支持和幫助。在這個問題上日本利用和中國是鄰邦的便利條件,就捷足先登了。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列強忙於廝殺,無暇東顧。日本乘機以對德國宣戰為名,出兵中國,向德國侵占下的青島和膠濟鐵路沿線進兵,取得了德國在山東的侵略權益。1915年1月,日本以讚助袁世凱複辟帝製為誘餌,向袁世凱提出來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二十一條》的主要內容是:1.承認日本在山東的一切特權,山東省不得讓與或租給他國,準許日本建自煙台或龍口連接膠濟線的鐵路;2.承認日本在南滿和內蒙東部的“優越地位”,日本人有土地租借權或所有權、居住權、工商經營權、建築鐵路和開采礦山的獨占權,旅順、大連的租借期限及南滿、安奉鐵路期限均延長至99年;3.漢冶萍公司改為中日合辦;4.中國沿海港灣及島嶼不得租借或割給其他國家;5.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作政治、軍事、財政顧問,中日合辦中國警政和兵:廠,南昌至武昌、杭州至潮州的鐵路修造權讓給日本。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變中國為日本獨占殖民地的條約,袁世凱為換取同本對其複辟帝製的支持,竟然派外交總長陸征祥與日本代表秘密談判。經過反複交涉,1915年5月9日,袁世凱在日本的武力威脅下接受了除第五條以外的全部要求。《二十一條》簽訂的消息傳出後,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怒和反抗,各階層人民展開了廣泛的抗議示威和鬥爭。由於人民的愛國鬥爭,迫使袁壯凱政府未能將《二十一條》付諸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