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良好的心態造就平和的人生(1 / 3)

一位哲人曾經說過:心態是真正的主人,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要麼去駕馭命運,要麼命運駕馭自己。心態的不同必然導致人格和作為的不同,而且會有天壤之別。不良的心態是形成不良性格與悲苦人生的主要根源,心態是我們命運的控製器,它是我們唯一能夠完全掌握的東西。

不同的心態,不同的人生

誰都羨慕神童,期望自己有超常的智力,但是智商超常就等於前途無量嗎?任何人從事任何事業和活動,都需要有一定的技能,而最講究技能高低的活動莫過於體育比賽,然而技能高就能取得好的成績嗎?身體的健康是一個人的第一財富,但是身體好了就是健康嗎?其實隻要稍加思考我們就可以對以上問題予以否定,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忽視一個關鍵的因素,那就是人的心理狀態。天才和偉人之所以不同,其決定因素不是智商,不是技能也不是身體條件,而是人的心態。

積極的人在每一次憂患中都看到機會,而消極的人則在每個機會中都看到某種憂患。一個人內在的心態更直接地影響了個人的行動和思想。同時,心態也決定了一個人的視野、事業和成就。

心態,也許它並不能決定問題的最終答案,但是,擁有一種良好的心態,它可以使你邁出自信和成功的第一步,從而為問題的順利解決提供一個堅實的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有時候,問題表現得也是怪怪的,當你畏懼它的時候,它是那麼的強大;而當你蔑視它的時候,它又是那麼的渺小,這就是心態變化所產生的不同效果。

一位哲人曾經說過:心態是真正的主人,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要麼去駕馭命運,要麼命運駕馭自己。心態控製了一個人的行動和思想。同時,心態也決定了一個人的視野、事業和成就。

有這樣一則故事。

兩個石匠在山下揮汗如雨地工作,恰巧,有一位哲人途經此地。

哲人就問其中一個石匠:“你不覺得做石匠非常辛苦嗎?”

那個石匠點了點頭,一臉沮喪地說:“是的,我每天都要麵對一些毫無生命的石頭。為了完成一件任務,有時不知要磨壞多少根鐵錐。”說著,他就伸出滿是老繭的手給哲人看。哲人同情地望了他幾眼。

哲人又走到另一個石匠身邊問:“你不覺得做石匠非常辛苦嗎?”

那個石匠送給哲人一個憨厚的微笑,說:“累是累了些,但是我能用手中的錘子和錐子賦予那些石頭以生命,感到很快慰。尤其是,當我雕刻出的那些藝術品被運送到很遠的城市擺放時,就會有許多人看到我的作品。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也為此而感到自豪!”

聽了之後,哲人拍了拍那個石匠的肩膀說:“幸運之神也會為你自豪的!”

許多年之後,第二個石匠成了遠近聞名的雕刻師,他的每一件作品都能賣到很高的價錢;而第一個石匠,仍然在愁眉不展地做著與從前毫無分別的工作。

故事中的兩個主人公在麵對同一勞動的時候,卻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第一個石匠認為自己隻是在受苦受累,所以每天消極地麵對著眼前的“苦難”;第二個石匠則站在更高的境界看待他的勞動,所以會因吃苦而感到幸福和自豪。之所以會導致這兩種不同的感觸,是因為心態在其中發揮著微妙的作用,而不同的心態又會導致他們在自己人生道路上的理想觀所體現出來的不同的認知層麵。第一個石匠,他把雕刻石頭當成了自己的一大負擔,以一種逆反的心理去抵觸人生所麵對的現實,那麼對於他而言,也許服苦役將會是他終生的“使命”。第二個石匠,他深刻地領悟到了自己在做一件意義非同尋常的事情,他覺得自己眼前的每一塊石頭、自己灑的每一滴汗,都會創造出美好的藝術生命,良好的心態在這一刻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和升華。這就是兩個石匠所體現出來的兩種不同的心態,那麼,這兩種不同的心態也就必然會導致他們在解決工作和生活的問題中所得到的不同的結果和回報。

生活到底是沉重的?還是輕鬆的?這完全依賴於我們怎麼去看待它。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心態;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把握現在;你不能控製他人,但你可以調整自己;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可能樣樣順利,但你可以事事順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選擇容貌,但你可以展現笑容。人的生活並非隻是一種無奈,而是可以由自身主觀努力去把握和調控的,而這種主觀努力的起點就是調整自己的心態,讓好的心態將我們的人生之舟駛於幸福的堤岸。

生活對每個人都給予了成功的機會,隻是每個人所具有的心態和所擁有的抱負不同罷了。心態好、抱負大者,生活愉快,事業有成;心態差、抱負小者,生活便是煎熬,事業注定無成。

心態的不同必然導致人格和作為的不同,而且會有天壤之別。不良的心態是形成不良性格與悲苦人生的主要根源,心態是我們命運的控製器,它是我們唯一能夠完全掌握的東西。

保持心靈的平和

中國人喜歡把心靈的平和看做一種很高的追求,不僅佛家和道家都講究這些東西,曆史上的不少文化名人,畢生也都在追求平和的境界。

如今的人們,身居鬧市,不要說心如止水,即使心靈的深處能夠獲得片刻的平和與寧靜,那也是很難的事。因為在這個花花世界裏,紛至遝來的困擾和難以抵禦的誘惑,實在是太多了!

傳說中世界的最初存在形式就是平和,後來盤古板斧開天地,哢嚓一聲,從此天地誕生,隨之各種聲音便響了起來,平和從此就“沒有”了。風聲、雨聲、雷聲、虎哮、猿泣、鳥叫、蟲鳴、人生鼎沸、機器轟鳴、槍聲、炮聲……

這是一個充滿了嘈雜的時空,聲波交叉重疊,在空氣中無序地傳播。平和就像沙漠中一潭清澈的泉水,顯得越來越珍貴。我們總是被私心雜念、生活瑣事、人情世事困擾,享受平和成了一種奢侈。正因為如此,心靈平和才是我們一生努力的方向。

一位修道頗深的道人,每逢天降大雨,就要坐在山崖上,櫛風沐浴、閉目沉思。越是狂風暴雨,他越是做的端挺,氣定神閑,悠然自得。

一個新來的徒弟感到好奇,試探性地問他:“師傅,你在風雨中想到了什麼,得到了什麼?”

“什麼也沒想,隻是得到一分心靈的平和。”道人淡淡地說。

滾滾紅塵,繁雜人世,能夠保持一份心靈的平和,隨時回到自己的內心深處,細細品味生命的奧妙,這是一種修養。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在自己的《沉思錄》裏說了一句話:“一個人退回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回自己的心靈更為平和、更少苦惱。”心靈的平和正是人類幸福的根基。

在當今浮躁的空氣裏,我們原本澄澈明淨的心變得浮躁不安起來。平和到底在哪裏?我們如何在大千世界中求得心靈的平和,做到安之若素、坦蕩從容呢?

一位國王提供了一份獎金,希望有畫家能畫出最平靜的畫。許多畫家都來嚐試。國王看完所有的畫,隻有兩幅最為他所喜愛,他決定從中作出選擇。

一幅畫是一個平靜的湖,湖麵如鏡,倒映出周圍的群山,上麵點綴著如絮的白雲。大凡看到此畫的人都認為這是描繪平和的最佳圖畫。

另一幅畫也有山,但都為崎嶇和光禿的山,上麵是憤怒的天空,下著大雨,雷電交加。山邊翻騰著一道湧起泡沫的瀑布,看來一點都不平靜。

但當國王靠近一看時,他看見瀑布後麵有一細小的樹叢,其中有一鳥築成的巢。在那裏,在怒奔的水流中間,鳥坐在它的巢裏,完全的平和。

最後,國王選擇了後者。你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國王解釋道,“平靜並不等於一個完全沒有困難和辛苦的地方,而是在那一切的紛亂中間,心中仍然平和,這才是平和靜的真正意義。”

心靈的平和是你心中一片優美風景,一種超然的境界。春風得意時不會欣喜若狂;命途多舛時,不會自暴自棄;高朋滿座時,不會昏眩失態;曲終人散時,不會寂寞孤獨……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心的聲音,隻是非常微弱,生活太忙碌,嘈雜時就聽不到了,唯有外界的聲音平和下來,才能聽到內心的聲音。我們的直覺始終存在,隻是很少去注意罷了。

一日,路經某建築工地,見一位鄉下進城的青年農民工,約二十歲出頭,瘦削而英俊,頭戴安全帽,坐在陰涼地方歇晌。看樣子很累了,耳際邊還有依稀的汗痕,但手中卻捧了一份雜誌,讀得很是專注。他那神情是十分安閑的,周圍有匆匆的行人、車輛以及卷揚機的轟鳴聲,但這一切喧鬧對他來講仿佛聽而不聞,視而不見。

我猜想,那青年所以能那麼安閑和平和,他大概除了應得的工錢以外,便沒有更多的奢望。或許他也為自己勾畫了藍圖,那便是待工錢到手之後,寄給父母一些,用於養家糊口;或為明年的舊屋翻修添一些磚瓦;還可以擠出一些,給鄉下的那個她買一件過夏的布裙。至於城裏所經見的花花世界,鴛鴦蝴蝶,都不屬於他,他掙了錢還是要回鄉下去的。

那畫麵的情景很久也揮之不去,於是就想,客觀世界的一切,原本就是那個樣子,自己的心靈的平和,完全取決於自己的一種態度。若像那青年一樣,摒棄不切實際的幻想與雜欲,按照實實在在的目標,心安理得地去做自己的事,要求不高,一步步都能實現,心靈自然也就平和起來了。

其實,平和一直沒有遠離我們。慢慢想來,在逝去的歲月裏,不是有那麼多平和的時刻嗎?比如雪後霽夜、秋月晨輝,深冬的田野和初春的河畔,等等。還有嘈雜的集市,繁忙的公路,以及轟鳴的工廠,隻要你有一個正確的心態,同樣會體驗到有一種平和。平和本是無處不在,關鍵是要讓平和走進你的心靈。心靈的平和,才是真正的平和。

生活是一麵鏡子,心靈平和,你的生活是平和的;心浮氣躁,你的生活亦是浮躁的。我們想要的那份平和與安寧,就在不遠的某個地方張望,而我們首先要滌蕩內心蠢蠢的浮躁與落寞的沮喪,讓內心充盈觸手的幸福平和。

活在平和簡靜中

要有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反省自己的不足,感受生活賜予的美妙。這樣,時時鞭策自己,才會對生活充滿了敬重。

平時喜愛書法,臨池潑墨,確有健身之功。欣賞大家手筆,從中領略其精神風度,心靈意境,生活情趣,審美追求,真是一種樂趣。

中國書法講究美,唐朝書法家、書學理論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提出了具體的書法審美標準。他的“和之以閑雅”的觀點,反映了士大夫階層書家人格的規範和審美趣味。“和”有溫和寬厚、融和、祥和的意思。中和的書法風格是以平和簡靜、含蓄蘊藉、法意相諧、推重靜氣為審美特征的。對中和之風的推重在《書譜》中隨處可見。

在眾多書法家中,孫過庭認為能夠稱得上“盡善盡美”的代表書家是王羲之。孫過庭所推重的是王羲之書法的“誌氣和平、不激不厲”,這種狀態就是一種內力充實、精神閑逸、文質相兼、奇變和諧的至佳狀態,它與“神怡務閑”的精神狀態有不相違、趨於合的一致性。

王羲之《蘭亭序》裏所抒寫的正是一種溫馨恬和、靈秀飄逸、平和簡靜、含蓄蘊藉的情趣,表現了一種至中極和的風格。書法運筆暢達精致,於樸實中時見靈秀之氣,展示給人的是一種自然與率真。欣賞其書法,窺其創作心態,自由自在,意趣盎然,一筆一畫,皆在不激不厲之中盡顯淡然韻致,其中體現著蕭散簡約、平和靜雅的韻致。

簡靜之美,乃書法之要義,生活的真諦不也如此嗎?簡靜是自然之美,而我們需要的正是返歸本性,過淳樸天真的生活。

簡靜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思想的升華。簡靜是一種安詳,是對自己心靈的安慰。簡靜是一種心態,是對自己命運的負責。簡靜是一種本領,是對自己生存的保證。一個擁有簡靜心態的人,就能夠始終保持自己的獨特的風格,做到寵辱不驚,風雨不動,於是在大眾浮躁心態流行的時候,自己還能夠繼續保持一顆簡靜的心,安心學習、工作和生活。

《明心寶鑒》裏有一段話:“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世事靜方見,人情淡始長。”心不安,永遠不會有“穩”的感覺;欲望太強,就無法過古人那種咀嚼菜根卻能津津有味的生活。隻有真正安靜下來用心去體會,才會明白人事的奧妙,才能體會平淡自然而其味無窮,才會安心於樸素寧靜的生活。

喧囂的社會,熙攘的人群,浮躁的人生,越發顯示出簡靜的珍貴。簡靜是一種專注,是對生命的尊敬。簡靜是一種超脫,是對心靈的洗禮。簡靜平和的生活態度能淨化一個人的心靈,放鬆疲憊不堪的身心,使人獲得精神上的享受。

寧靜是生活的樸素,是精神得以活潑和生動的空間。《菜根譚》上說:“身不宜忙,而忙於閑暇之時,亦可儆惕惰氣;心不可放,而放於收攝之後,亦可鼓暢天機。”這是講如何處理一個人的忙與閑,以及心的收與放的關係問題。與其為名利而犧牲身體、勞耗精神,不如靜下心來做些自己真正喜歡的事;與其為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而殫精竭慮、心力交瘁,不如放棄身外之物,安貧樂道,陶醉於物我兩忘的精神幸福中。人生要想求得最大的幸福,就應該追求內心的悠閑自在,即使忙也要帶著一份悠閑心情,不可把心沉沒於追名逐利之中。

簡靜的最大好處是超然。用一種心平氣和的心境去麵對生活,麵對人生,超然地擺脫世俗的喧鬧與浮躁。簡靜是一種人生感悟,一種超脫無我的禪心。簡靜洗滌著每一個浮躁的心靈,保持著心靈的淨土和綠洲,讓心靈不沾汙垢與塵埃,以簡靜之心應對紛繁複雜的煩躁之遇,一切繁華和紛繞都在靜中化作虛無,心靈的境界在寧靜中得到升華。

居裏和居裏夫人成功發現了鐳,對於是否把鐳申請為專利時,夫妻二人麵臨一個選擇。如果申請專利,那麼肯定很輕鬆地獲得數億美元的收入,這無疑會讓自己還比較寒酸的生活獲得很大改善,而且這一切又是多麼合理和應當。

最終他們選擇放棄把鐳申請為專利。居裏夫人說:“如果我們申請專利,那我們會獲得億萬資產,也無疑會改變我們現在寧靜的生活。難道現在的生活不是我們所要的嗎?上帝已經賦予我們很多,我們不需要更多。更多的金錢不僅不會給我們所需要的任何財富,反而會打破我們簡單而飽滿的生活。”

偉大的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評價說:“在我認識的所有著名人物裏麵,居裏夫人是唯一不為盛名所顛倒的人。”當一個人的內心足夠高貴時,外在的一切是非常微不足道的。

人生應當在淡定之中找到你事業的最愛,然後以一顆癡迷的心積極投入。物質利益不是和人生的追求成反比的。事實上,如果你安心做事,名利會離你更近一些。

有簡靜心態的人,往往是最清醒的,對人生的思考也是最深刻的。聖嚴法師說:“要有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反省自己的不足,感受生活賜予的美妙。這樣,時時鞭策自己,才會對生活充滿了敬重。”讓我們活在平和簡靜之中,體味生活的從容,實現人生的超越。

改變心境,獲得平和

人生不會總是一帆風順的,旅途中總是有這樣那樣煩惱的事和人在糾纏著我們,我們是用快樂的態度去麵對他們,還是用憂愁的心麵對他們?

這是一個人生智慧的問題。快樂是一生,憂愁也是一生,我們為什麼不能最大限度地讓自己快樂地度過漫長而又短暫的一生呢?

我們都知道快樂的好處,但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不能做到呢,還是會沉浸在憂愁的情緒中呢?那是因為我們沒有盡快地轉變自己的心境。

適時地改變心境,會讓我們自省,讓心緒變得平和。當你在內心主動的產生改變心境的想法時,其實你就已經開始自省,變得平和,因為內省平和,你才產生了改變心境的想法,這是互相作用的兩個東西。比如,當你在工作的時候,遇到合作夥伴不認真工作,你是不是會抱怨,怎麼會和這樣的人一起工作呢?真是倒黴透了。其實,如果你改變心境,這樣想:這項工作的合作夥伴,是在給我一個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我應該感謝他們。當你真心這樣想的時候,你是不是就快樂起來了呢?

所以,當遇到讓自己煩惱的事情的時候,適時的改變一下心境,不要去想為什麼產生這麼煩惱的事情,而要去想我怎樣做才會更好,你就會更加快樂平和。

我剛畢業的時候,進入一家中型企業工作,在起初的一段時間裏,我很不適應這份工作,總覺得做什麼都不順手,很快便對自己失去了信心。我跟我的一位朋友抱怨了這件事,我的本意是想讓朋友安慰我一下,希望能夠博得他的同情,但誰知,這位朋友非但沒有給我安慰,反而卻教訓了我,他說:你何不試著改變一下自己的心境呢?也許你就會快樂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