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良好的心態造就平和的人生(2 / 3)

朋友的話讓我沉思了很久。是啊,我們有時候就是愛把很小的事情複雜到天大成為解決不了的大事,認為自己無論如何也是解決不了的,從而給自己壓力。其實,有什麼事情是那麼了不起的呢?我們雖然沒有太多的財富,沒有太多的權勢,沒有太多的智慧,沒有太多的才能,但是我們身體健康,生活富足,家庭和睦,事業順利,我們還要求什麼呢?就這樣改變一下心境,沒有過不去的坎。

有兩個年輕人,他們是大學同學,同時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一家公司裏做策劃。他們同一天進入這家公司。其中一個人在工作沒幾天後,就覺得公司裏人際關係太複雜,人與人產生矛盾,不做事,感到自己很難適應這裏的環境,於是他便很快跳槽走了。

當他找到另一份工作並開始上班的時候,他又發現這家公司也存在這樣的問題,他還是不適應,於是又跳槽了。在第三家公司,他又發現這家公司的人都在鉤心鬥角,隻得再次跳槽。就這樣,他不斷地跳槽,始終沒有在一家公司工作很長時間。

這個時候,他雖然無奈,但還是沒有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他沒有辦法工作了,於是,就去第一家公司找了他的那個仍然在那裏工作的那個同學。同學仍然在這家公司工作,現在已經是部門經理了。這個人實在不能理解。那位同學什麼也沒有跟他說,隻是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相傳在一個風景如畫的地方住著一位老人,老人有一個孫子,他每天帶著孫子到街上迎接從四麵八方來的客人。來這裏的人看到老人,通常會跟老人打聽這裏的情況。

有人問:“老人家,這裏的人們是不是都很和善啊,他們待人是不是都很熱情啊?”老人便反問他:“你是從哪裏來的啊,你們那裏的人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那人回答:“唉,別提了,我們那裏的人可難相處了,人人都鉤心鬥角、見利忘義,我正是因為受不了那裏的人,才來到這裏旅遊散心的。”老人微笑著說:“那你還是回去吧,我們這裏的人跟你們那裏的人是一樣的。”

又有人問老人:“老人家,這裏的人們是不是都很和善啊,他們待人是不是都和您一樣熱情啊?”老人依然會問他:“你是從哪裏來的啊,你們那裏的人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那人答:“我們那裏的人可好了,每個人都勤勞而善良,我們的人際關係也都非常好,我很喜歡我住的地方。”老人又微笑著回答:“我們這裏的人跟你們那裏的人是一樣的。”

站在一旁的孫子對於爺爺的回答非常困惑,他問爺爺:“爺爺,怎麼無論人家怎麼說,您都是回答人家那一句話呀?”老人摸著孫子的頭說:“不管你走到哪裏,你麵對的東西都是一樣的,不一樣的隻是你的心,你的心讓你看到可愛的,你看到的就似乎可愛的,你的心讓你看到可怕的,你看到的就是可怕的。所以,在什麼樣的環境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要平和。”

不求改變環境,隻求改變心境。你的心境是美好的,你看到的也會是美好的。不同的內心,看到的世界也不同,但其實星星還是那顆星星,世界依然是那個世界。你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就會發現很多美麗的風景;你帶著滿腹怨氣去看,你就會覺得世界一無是處。

試著改變一下自己的心境吧,在改變心境的同時,自己的內心獲得平和的力量,為自己更美好的未來積蓄力量。

身放閑處,心安靜中

夜已靜,人難閑。這是現實社會大多數人的生活寫照。很多人覺得活得很累,其實很多時候是作繭自縛。那種“人閑桂花落”的恬淡平和的閑適意境成了心中的向往。

明人洪應明《菜根譚》有言:“此身常放在閑處,榮辱得失誰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靜中,是非利害誰能瞞昧我。”這話字句雖淺可是喻意深遠,人若能處於“閑”處,生活的從容,何以能被隨意差遣?心若能安寧平和,是非利害自然遠離。

老子主張“為無為,則無不治”。世人常把“無為”掛在嘴邊,實際上是做不到的。但一個人處在忙碌之時,置身功名富貴之中,的確需要靜下心來修省一番,閑下身子安逸一下。此時如果能達到佛所謂“六根靜淨,四大皆空”的境界,就會把人間的榮辱得失、是非利害視同烏有。這利於幫助自我調節,防止陷入功名富貴的迷潭難以自拔。

《莊子·田子方》中有段肩吾與孫叔敖的對話,就像循循善誘的師訓,潤人心田。肩吾向孫叔敖問道:“你三次出任令尹卻不顯出榮耀,三次被罷官也沒有露出憂愁的神色,起初我對你確實不敢相信,如今看見你容顏是那麼歡暢自適,你的心裏究竟是怎樣的呢?”

孫叔敖說:“我哪裏有什麼過人之處啊!我認為官職爵祿的到來不必去推卻,它們的離去也不可以去阻止。得與失都不是出自我自身,因而沒有憂愁的神色罷了。我哪裏有什麼過人之處啊!況且我不知道這官爵是落在他人身上呢,還是落在我身上呢?落在他人身上嗎?那就與我無關;落在我的身上嗎?那就與他人無關。我正心安理得悠閑自在,我正躊躇滿誌四處張望,哪裏有閑暇去顧及人的尊貴與卑賤啊。”

身閑,卻閑得心中鬱悶,閑得心有計較,閑得心癢難耐,此等閑處是身閑心躁,算不得真悠閑。真正的悠閑平和,是“身在閑處,心在靜中”,是“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的那種恬然安閑,入此閑處,自能斷了榮辱得失的牽掛,自能擋了是非利害的衝擊。

佛教裏有句話說:“萬法本閑人自鬧。”世間萬事都有法,萬法都是清涼自在的,隻是有人為了身外之事,在終日奔波,忙亂煩躁。人心本自安閑,偏要追逐身外的名利聲色,正是自己擾亂了自己。

人總容易沉迷於名利得失之中,天天都傷心費神,耗精耗氣,這樣神氣就枯竭了,勞心勞力,片刻不得安閑,身體沒有了滋養,人怎麼能不枯朽呢?

《菜根譚》雲:“從靜中觀物動,向閑中看人忙,才得超塵脫俗的趣味;遇忙處會偷閑,處鬧中能取靜,便是安身立命的功夫。”在眾人熙熙攘攘之中,若能保持一顆安靜的心,清醒地觀察他人的行為,分析他人的動機,不受其口頭言論的左右;在眾人忙忙碌碌之時,能思考眾人的盲目,理智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而不是隨大流。

想一想:多少年來,無數個日日夜夜裏,你忙忙碌碌,在追求什麼?你為什麼而歡呼、雀躍,為什麼而喜、怒、哀、樂?你有沒有認識到,你所有的喜怒哀樂、所有的情感波動,因何而起、因何而滅?究竟是什麼東西主宰了你的心靈?你真的值得為那些東西而心動、受那些東西所主宰嗎?

看看我們這個社會就知道,人人都忙得不可開交。想一想我們有多少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啊,我們還可能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們背負著來自於家長、老師、領導、同事、朋友等人的期待活在這個世上,他們的期待雖然曾經是我們前進的動力,但有時也可能成為我們沉重的心理包袱。但是在所有的忙忙碌碌之中,我們想過沒有,我們真的是在為自己活著嗎?還是僅僅是為了別人的期待而活著?我們有沒有想過,如何忙中偷閑、鬧中取靜,積極創造生活的樂趣、人生的境界?

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是能夠在最繁忙、最混亂的時候靜下心來,並有足夠的涵養和功夫來了解和體察事態和人情的。這樣的人,也許才能更好地適應這個忙碌不休的世界,在遇到挫折、打擊的時候,心理承受能力也會比別人強。

世上追求名利的人很多,追求平和安閑的生活也大有人在。我們要學會安閑的度日,世間所有的紛雜和鉤心鬥角、名利是非都與我無關。放眼於廣闊無垠的天地自然和曆史長河之中,從一時一事的是非、得失、榮辱中超脫出來,淡泊名利,隨遇而安。

人的快樂是多種多樣的,關鍵在於自己的感受。平和安詳何須山水,減去心頭火亦涼。雖然粗衣淡飯但覺一塵不染;而憂患纏身,煩憂奔忙,雖衣錦厚味,但覺萬狀苦愁。

人生就像一場戲,盡管劇中曾經風光、繁華過,一旦落幕,一切歸於寂靜。我們不需要去逃脫人世,去過隱居山林的世外桃源生活。但是,一定要善於在鬧中生活,善於在忙中找到自己心靈的歸宿,學會平和處事。

享受生命中的平和悠閑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種意境曾經讓多少人心動向往。詩句出自陶淵明的《飲酒》,詩人寫出了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陶淵明不愧為“閑適之祖”,讀陶詩,繁世浮躁的心頓覺如浴清泉。

有時候在大街上,在公園裏,在小河邊,見到那些慢慢散步、神閑氣定的人,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心生羨慕:“多麼悠閑的人啊。”有時候到朋友的家裏,看到朋友在自己的書房裏寧靜地讀書寫作,更會生出無限的感慨,這是多麼悠閑的人生啊。

其實,我們所看到的,隻不過是悠閑的外表和形式。悠閑是一種人生境界,平和的歸處。悠閑的生活,是一種與世無爭、心態寧靜,不爭名利,不爭恩怨,獨自堅守著自己的心靈世界。麵對人生沉浮、成敗榮辱,早已物我兩忘、心靜如水。這種境界,幾人能有呢?

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到處都充滿了誘惑,麵對一個一個的誘惑,你有能力拒之千裏之外嗎?這種能力就是一種堅守的能力,一種拒絕的能力,一種看淡世事的能力。有些人無所事事,貌似悠閑,那不是悠閑,而是遊手好閑。有些人在大街上閑逛,目光呆滯、神情暗淡,那就更不是悠閑,而是一些心事重重的凡夫俗子。這些人隻不過在無謂地消磨時光而已,他們不知道更不會理解什麼是悠閑。

其實,平和悠閑並非隻是有足夠的時間,沒有什麼事,即便你忙忙碌碌、日理萬機,隻要你有一種達觀的心態,有一種閑適的心境,你就擁有了平和的心境,你會在自己的感覺中充分享受著平和給你帶來的輕鬆和快樂。

你看大街上,每個人都是行色匆匆,臉上有著或多或少的倦色或無奈。那一刻你想過沒有:難道就是現在這樣粗糙的日子?我們何時才能享受生命中的平和悠閑?

哲人說:“人常常為了心中的目標奔忙,卻忽略了過程。”其實,在人生匆忙的旅途中,我們是可以用心來認真體味遇到的每一處風景的。每一個平和的瞬間,都會給你一個清朗的心境,教你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別人,認識你不可重複的旅程。

平和是生命本體的一種自然狀態。在那種狀態裏,軀體和靈魂似乎一起消融、擴散、虛化,像山間的小溪舒緩地流淌,像天空的白雲悠悠徜徉。

平和無法刻意去創造,而要靠心去感受。悠閑是一種品位,平和是一種境界,令生命優雅流暢盎然生機,悠閑而平和的生活是一種有彈性、有質量的生活。因此,悠閑無法做作。人不能一生悠閑,也不能一生沒有悠閑,悠閑是對生命狀態的一種調整,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種調整。

人能否擁有平和悠閑的感覺,取決於對生活的某種理解與領悟以及對自我身心的一種修煉,這便是獲得平和悠閑生活的基礎。但平和悠閑也不那麼簡單,那麼輕易,因為它也是一種超物質的心靈感受。

記得有一次看一篇文章,盛讚法國人是悠閑的高手。文中說,法國人喜歡悠閑,從前他們打巷戰的時候,也打得非常平和悠閑:在窗戶旁,在牆基上,架上一支槍,一邊瞄準等待目標,一邊還哼著歌,騰出一隻腳來打著節拍,結果就這麼哼一陣,打一陣,怪不得那麼多人羨慕法國人。

還有這麼一首疑似法國人寫下的詩句:“好像有什麼在頭上飛過,好像什麼都沒有,在一支歌的節拍裏,細數流年,想想一生,實在太漫長。”真是豪氣啊。

平和悠閑是一種從容不迫的生活態度,修身養性的人生狀態,以及自我滿足的個人選擇的結合。追求悠閑是人心理的一種徹底的放鬆,身心極度的平和,生活非常的舒服閑散。悠閑人生有多種多樣的樂趣。出去散散步,無憂無慮,任意而行,人隨腳便,腳隨心便,一副悠悠自得的神態;或者心不在天高地廣,而在於鳥獸蟲魚,養一缸魚,隨意而觀,看它們追逐、遊戲,不由得心有所動,也是一種境界;再比如品茶、啜酒、哼小曲、下棋、養鳥、看戲、玩字畫等等,無不充滿著生活的情趣和快樂。平和悠閑實際上是一種高雅的活法,把人生看作是一種消遣,一種享受,而不是拚搏和競爭。

林語堂說過,悠閑是中國人性靈的一種表現。真正的悠閑人生來自於人心智的一種藝術活動,是一種人生品味。有了美的性靈,有了高雅的品位,你才能在各種生活中找著風韻,體驗到雅致、柔和和親昵,才能享受到平和悠閑的快樂。

人到中年,如果還不知道平和悠閑是一種境界,那就真的是虛度人生。一個中年人如果開始設想讓自己如何過上平和悠閑的生活,這個中年人就已經找到了人生的真諦了。一個年輕人如果想讓自己擁有平和的境界,就需要年輕時加倍努力,為自己的未來買單。

地球養育著無數的人,人們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有忙碌、輕鬆、緊張、悠閑等等。你願意做哪一類人呢?

別將生命之弦繃得太緊,留一份平和悠閑給自己。從明天起,我們學著做一個平和悠閑的人,看霧升霞起,花開花落,感受萬物,給自己的生活減一減速,有空望著天際發發呆,想想十萬個為什麼。

幸福來自內心的平和安詳

人有了平和安詳的感受,才是生命的真正享受,也才是真正在享受生命。

人活在世上,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是人們向往追求的精神與物質結合的東西,是點點滴滴的心靈感受。

人,不管他物質生活充實或貧乏,隻要他心裏平和安詳,就是在過著幸福的生活。不管他是處在什麼樣的地位,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如果心裏紊亂不安,這種生活就無異是對生命的一種煎熬。因此,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身心的平和與安詳。

以前,著名電視人楊瀾以為事業上的成功是自己最大的追求,但現在,她覺得個人內心世界的安詳和寧靜、輕鬆與愉悅才是最重要的。人物傳記,曆史書,探索心靈的著作,都是楊瀾喜歡的讀物。她喜歡胡茵夢翻譯的印度著名哲學家克裏希那穆提的著作《愛的覺醒》。在難得的度假期,在熱帶島嶼上,她就讀這本書,坐在太陽底下,看一會兒睡一會兒。智者的言語給了她心靈的安詳和快樂。

人有了平和安詳的感受,才是生命的真正享受,也才是真正在享受生命。平和安詳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內心安適,仰俯無愧,從一天到一年,從一年到一生,活得很踏實,秒秒感受安詳,活在至真、至善、至美當中,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

人若讓內心不安,幸福便無從建立。

《左傳》中有個楚武王荊屍跟他夫人鄧曼說:“餘心蕩。”荊屍說,他最近心亂得很,安定不下來,心裏非常煩亂。鄧曼說:“王心蕩,王祿盡矣。”鄧曼說,你既然失去內心的平和安詳,你所擁有的一切也將會喪失了。隔了沒有多久,楚武王果然去世了。所以,隻有活在平和安詳裏才是真正的幸福,人若能生活在安詳的心態裏,就擁有了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幸福就會永遠追隨著你。

平和安詳是一種達觀。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具有“萬象皆空幻,達人須達觀”的曠達胸懷,以他心直口快的個性,能屢遭坎坷而保持快樂,是與他身體力行“無故加之而不怒,猝然臨之而不驚”的生存哲學分不開的,沒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放達,又怎能有“也無風雨也無情”的境界?

平和安詳是一種淡定。平和安詳的人處處表現出一種從容優雅、寵辱不驚的心態。“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於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考中了進士,當了知縣。他做縣令,剛直不阿、豁達開朗、清正廉潔,對人民的苦難生活抱有同情態度,並且不滿意那些殘害人民的官僚,終因得罪貪贓枉法的大官員和豪紳去職。

鄭板橋在官場中出汙泥而不染,官職被免回到揚州心扉平靜如水,並在心底深深渴望還鄉後漫步於一方淨土之上,盡情享受充滿靈性的大自然,從中感受大自然賦予自己的愜意和安詳,體悟生命的真實,生活的樂趣。這種曠達超然、不為物欲所累的人生態度,正是因為他真正悟透了“不患得,斯無失”的人生真諦,所以,他一生生活得無拘無束,清心自在,愜意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