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說:“金字塔是用一塊塊石頭堆砌而成的。”平和就像是一座金字塔,習慣就是一塊塊的石頭。隻有當這些石頭質地堅硬,形狀規則時,金字塔才能雄偉壯觀;而當石頭奇形怪狀時,金字塔隻能是一座不能持久的亂石堆。
平和的程度取決於日常習慣
塑造平和的主動權,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正確地認識自己的性格,找出性格中的長處和缺陷;好的性格可以發揚,不好的性格可以優化,關於這一點我們每個人都很清楚,但具體來說應該怎麼做呢?
很簡單,那就是改變日常習慣。諺語有雲:“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成敗。”著名作家薩克雷也說過:“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所以,要獲得幸福就要取得成功,要取得成功,就必須從習慣入手。
習慣決定平和,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這可以上升到一個哲學高度,類似於現象決定本質,還是本質決定現象的問題。
平和,隻是人為的一個名詞,一個哲學意義上形而上學的名詞,它實際上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東西。當我們說某人的如何平和,歸根到底隻不過是他在某些事上表現出來的行為如何如何,習慣如何如何,在哲學上,我們稱這為現象。
我們也隻能看到這些現象,至於本質,我們隻能根據這些現象來進行歸納,這樣一來,平和就有了很濃的主觀色彩。它到底是什麼,到底可不可靠,這個所謂的本質是否可以預言出這個人的行為,誰也不敢打包票,從這個角度說,本質隻是一個模糊的說法。因此,哲學家說人的性格是可以改變的,主要的改變方式是通過行為習慣的改變。
古往今來,一個過分依賴別人、懶惰的人終究成不了大器,而那些在學習、科研和事業上有所創造、有所建樹的人,都具有平和獨立的性格。
著名科學家富蘭克林早在年輕時候就下定決心克服一些不良習慣,以便改變不良性格對平和的幹擾。
為此,他給自己訂立了一項包括13個項目在內的平和修養計劃:靜默、節製、守秩序、儉約、果斷、勤勉、真誠、公平、寧靜、穩健、整潔、堅貞和謙虛。同時,為了監督自己逐條執行這些項目,他把這13項內容記錄在小本上,並畫出相應空格,每晚做一番自省功夫。如果日間犯了某一種過失,就在相應的空格裏畫上一個黑點。
富蘭克林希望通過長年累月的自我反省,能夠完全消滅這些代表缺點的黑點符號。直到晚年他撰寫自傳時,還特別談起青年時代自我修養的努力,認為他的成績應當歸功於自我節製。
事實上,失敗的人和成功的人之間,有很多東西相同,而往往在習慣方麵卻有很大的差異,正是這些不同造成了他們不同的命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習慣是在長時期裏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進而成為一種固定不變的東西。
人類生性懶惰,這種偷懶的表現就是我們總是趨向毫不費力的事物的那一麵。比如人的思維,我們說的思維定式其實就是一種習慣。一旦你的思維形成了定式,那麼這種思維習慣就將決定你的思維成果,並使你成為一個保守的人。如果你的思維習慣於開拓、創新,那麼你就能很容易產生新奇的想法、冒出思想的火花,你也就自然而然成為一個活躍、喜歡創新的人。
因此我們要想提高平和,隻要改變行為習慣就行了。
所以如果你能像富蘭克林一樣打算養成良好的習慣,那麼,你就趕快動手去實施你的計劃。開始也許會覺得有些困難,但熟能生巧,當你做到一定程度時,難的也就變成容易的了。當變成容易的時候,你就會喜歡你的新習慣。一旦你喜歡上了你的新習慣,你就更願意時常去做,日積月累,它就成了你骨髓裏的東西,也就成了你的平和寫照。
我們之所以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正是因為我們中了形而上學的蠱,企圖用不切實的願望從本質上改變性格,這是頭痛醫腳,沒有找對切入點,逆水行舟,犯了方法論上的錯誤。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打磨自己,而不是徹底改變自己,這個打磨的過程就是改變不良習慣、養成優良習慣的過程。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改變修養,也難以成功。人類天性中的弱點很多,自私、妒忌、虛榮,在有人群的地方都存在。19世紀墨西哥版畫家阿·波薩特,創作過一幅題為《七種不應有的惡習》的版畫,畫麵上有7隻魔鬼般的動物,張牙舞爪地撲向一個人。這7隻動物分別代表懶惰、妒忌、讒言、驕傲、酗酒、發怒、吝嗇7種惡習。
這些雖是針對成年人說的,可是青少年們的惡習也不少,比如炫耀、耍酷、叛逆、嫉妒、輕佻、膽怯等等,若再加上貪婪的欲望和利己心的驅使,還有可能發展為詭詐、狡猾、刻毒、陰險、殘忍等等。
所有這些卑下的東西,像魔鬼一樣撲向人們,撕咬著純真的人性,如果你能及時發現它們,並將它們扼殺在搖籃中,那麼你就能擁有至高無上的平和心態。
提升平和高度的命門其實就在習慣上,就在日常的行為裏,而不在形而上學的所謂本質中,“日積一善,終可登天”,說的就是小習慣改變大命運——“登天”的大變化來自於“日積一善”的小習慣,於是,人的命運就真正的改變了。
禮貌是平和中的高貴花朵
禮貌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區分平和高低的標準之一。《詩經》言:“人而無禮,胡不遺死?”孔子說:“不學禮,無以亙。”“禮”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禮”根源於人的恭敬之心,辭讓之心,出於對長輩,對道德準則的恭敬和對兄弟朋友的辭讓之情。作為道德修養和文明的象征,禮貌、禮讓、禮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
因此,講禮貌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清初思想家顏元有句名言:“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尚禮則身修,心尚禮則心泰。”注重對青少年進行文明禮貌教育,無論對國家、家庭,還是對他們自身來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禮貌也是社交的一種技巧,從小形成的禮貌習慣是將來建立良好社交關係、贏得他人尊重的重要保障。
國內有一位作家出國訪問,在紐約市的公用電話亭遇上了幾個打扮得看似小混混的年輕人,他們的頭發染成五顏六色,皮衣上點綴著鐵環,一邊吸煙一邊在那手舞足蹈地聊天,作家正在猶豫要不要走過去時,幾個年輕人看見了,他們立即從電話亭處走開,並禮貌地問他:“先生,您要使用電話嗎?請用吧!”作家對此事感慨很深,回國後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使他們的行為出現某種偏差,然而從小養成的講禮貌的好習慣卻仍然根深蒂固,未被動搖。”
可見,從小養成的講禮貌的好習慣能長久並牢固地保持,並能讓你終生受益。
人與人之間互相觀察和了解,一般都是從禮儀開始的。一個舉止優雅、彬彬有禮的人,更容易交到朋友、找到工作。正如一位哲人所說,那些明智的和有禮貌的人們,他們特別謙虛謹慎,從不裝腔作勢、裝模作樣、誇誇其談、招搖過市。他們正是通過自己的行為而不是言語來證實自己的內在平和的品性。
文明禮貌常識包括語言和行為兩方麵的內容。一般性的禮貌用語如“您好”、“謝謝”等相信大家都會應用,但有一些禮貌行為常被人們忽視,這值得你特別注意:
進別人的房間前要敲門,就算父母或好朋友的房間也不例外;不亂翻別人的東西;與別人說話時要看著對方;愛護公共衛生,不隨地吐痰,不亂扔紙屑果皮;不口吐惡言,打架罵人;遵守交通規則;乘車時主動給老、幼、病、殘、孕婦讓座,不爭搶座位;購物時要排隊,不亂插隊;乘滾梯時要靠右側站立;愛護公共設施、文物古跡,尤其不能隨手在這些設施上亂寫亂畫;觀看演出和比賽時,不起哄騷擾,不帶不能帶入場的物品,做文明觀眾;在公共場所不要大聲喧嘩;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文明接打電話等等。
良好的禮貌習慣是人際關係的起點,不懂得禮貌對人的人,別人就不會尊重他,在人際交往中就會產生許多摩擦,也會失去許多朋友。一個人在人際交往中如果是個粗暴無禮的人,那他一定是個文化素養較差、思想水平較低的人。
不管他多麼有創見、有能力、有口才,一旦他的行為舉止表露出粗俗、暴戾、唐突、野蠻、不合時宜等拙劣的傾向,他自身的形象就會大打折扣,沒有人會信服他、尊敬他。你想象一下,如果你聽到兩個高談闊論、穿著漂亮的女孩不時說出“髒話”時,一個人撞了您一下不道歉就揚長而去時,在安靜的圖書館裏有人不停地打電話或大聲說話時,你會作何感想?
可以說,懂禮貌是學會做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因為文明禮貌是社會道德的基礎,是培養青少年高尚道德品質和理想情操的起點。“萬丈高樓平地起”,要想具有高尚的平和人格,就要讓他們從文明禮貌方麵打好基礎。青少年懂禮貌要注意以下幾點:
1.禮貌貴在真誠,當你對他人表示出誠摯的尊重,同時亦是提醒別人尊重自己的巧妙方式。在人與人之間,隻有那不經意做出的,表達一種與私利無關的真誠和善良,才是令人信賴的禮貌。
2.禮貌需要有謙虛的態度,禮讓的涵養。古人常說“謙謙君子”,這不僅指舉止的謙讓,更包含行為的豁達大度。相待以禮容易,他人非禮時仍以禮相待很難。以禮待非禮並非是一味退縮,而應該理解為對小事的糊塗,大事和原則問題上的清楚和持正。隻有這樣,禮貌才顯現出其外在的彈性和柔美,內在的堅韌和陽剛。
3.禮貌如釀酒,是需要長久的窖藏才更加醇香的。有語雲:三天可造就一個百萬富翁,三年難培養成一個貴族。此話道出了禮貌的言談舉止和氣度風範的養成之難。禮貌是人的衣裳,往往折射出個人的出身、家庭氛圍、社會經曆、性格習慣、受教育程度等,隻有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修習,長期熏陶,讓禮貌融入生活和生命之中,才能終成正果,臻於至高的境界。
從現在開始,重視自己的語言和行為,讓禮貌為你的形象加分,用禮貌的“通行證”去敲開成功的大門吧!
讓反省成為習慣
印度有一句諺語:“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一位名人也曾經說過:“成功和失敗都源自你所養成的習慣。”人類的行為充分受習慣的影響,好的習慣使人學會平和,在平和中取得成功,壞的習慣使我們失敗。這是真理。
反省是人類必須養成的一個好習慣。當反省成為一種習慣,總結、思過就會是必然的,平和進步也是必然的。
現代人自信的、自卑的人不少,就是缺少自省的。其實,在生活和生命進程中,我們的確需要回顧自己做的事是否正確,是否需要改正。如若堅持自我反省,就可糾正自己的行為,就可把握行動的方向,就可保證不斷地進步。
《周易》乾卦裏有一句名言:“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意思是:君子終日奮發進取,可是到了晚上卻要認真反思這一天的所作所為。這樣,即使有危險也不會有災禍。這句話的深刻之處在於,揭示了自身始終保持著“朝乾夕惕”心態的重要性。這是一種指導平和方向的大智慧。
人的一生應當剛健勤勉、奮發向上於外,而又敬畏憂患於內。剛健勤勉使人進取、追求,進取、追求會得到成功,心存戒懼就不會在誘惑中迷失人性,這樣才能有機會去奮鬥。
孔子的弟子顏回,曾得到孔子這樣的讚譽“顏淵無二過”。顏回是怎樣做到的呢?魯國公也想知道答案。
魯國公問顏回:“我聽到你的老師孔子說,同類的錯誤你絕不犯第二回。這是真的嗎?”
顏回說:“這是我一生都在努力做到的。”
魯國公又問:“這是很難的事情啊。你是怎樣做到的呢?”
顏回說:“要想做到這一點並不難。我經常反省自己,看看自己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做對的要堅持下去,做錯的要引以為戒。這樣堅持久了,就能夠做到無二過。”
魯國公讚歎地說:“經常反思,從無二過,這可以說是聖人了。”
由此可見,顏回對於錯誤的態度,必有高過常人之處,才受到孔子如此器重。從來不犯錯誤的人是沒有的,從來不犯過去曾犯過的錯誤的人也是不多見的。我們暫且不論人是不是犯過曾犯過的錯誤,顏回這種經常反思的平和精神是十分可貴的。
一個人應時時反省,檢討自己,惕厲自己,做到這些就會“雖有危而無咎矣”。其實,在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多少都隱藏了一些不易察覺的弱點,這種內在的弱點常常會驅使一個人做出危及自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