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清朝年間,安徽桐城有一個著名的家族,父子兩代為相,這就是張家張英、張廷玉父子。康熙年間,張英在朝廷當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他家在桐城的老宅與吳家為鄰,兩家府邸之間有個空地,後來吳家建房,要占用這個通道,張家自恃有後盾,就很強硬,堅決不同意,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門。
因為張英身在朝堂,張家人便寫了一封信,給在北京當大官的張英,要求張英出麵,幹涉此事。張英收到信件後,給家裏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裏來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中意思,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六尺的巷子。兩家禮讓之舉傳為美談。
俗話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讓人處,自己的修養也體現出來了,同時還獲得了對方的尊重,何樂而不為?可是我們的社會中,常見一些人,因爭一塊磚兩塊瓦三塊煤的地方,鬧得麵紅耳赤,甚至大打出手,結果一方滿臉是血,另一方滿地找牙,兩敗俱傷!何苦呢?
為人處世之道,凡遇事時都要讓人幾步,才算是高明之道,因為讓一步就等於是為以後的進一步留下了餘地;應以寬厚的態度待人,因為給人家方便,同時也就是日後為自己之方便打下了基礎。所以古人說:“讓之有餘,爭之不足。”
古代人不乏修養深厚,忍讓忠厚的人,漢朝浙江紹興的陳囂,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陳囂小時候,就很懂得忍讓,一次,他在城外水邊捕魚,有人要偷他的魚,被他發現了,偷魚人急忙躲進草叢。陳囂追上他,把自己的魚送給他,那人非常慚愧,不肯接受,從此以後再也不偷魚了。
陳囂與紀伯是鄰居,有一天晚上,紀伯偷偷把兩家之間的籬笆拔起來,向陳囂家的那一邊挪了一些,增加自己的土地麵積。陳囂發現,等紀伯走了,偷偷把籬笆撥起,向自己地裏又移了一丈,使紀伯家的地更大了。紀伯知道後很慚愧,除了把侵占的地全部歸還給了陳囂家,又將籬笆向自己這邊挪了一寸二尺。
《菜根譚》中說:“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嚐。此是涉世一級安樂法。”這話告誡人們在道路狹窄之處,應該停下來讓別人先行一步,有好吃的東西不要自己獨亨,要拿出一部分與別人分享。如此,你的人生就會快樂安詳。
一次,有人告訴林肯總統,國防部長斯坦頓曾在背後罵他是該死的傻瓜,明顯這是傳話人從中挑撥離間,想討好總統而搬弄是非故意製造事端。
豈料林肯總統非但沒有表現出對國防部長的一絲懷疑和怪罪,相反心平氣和地說道:“如果斯坦頓對我的評價是一個該死的傻瓜,那麼很可能我就像他所說的那樣。我深知他的為人,辦起事來也十分認真,而且所說之話十有八九都是正確的。”
一傳十,十傳百,林肯的話很快就傳到了斯坦頓的耳朵裏,他深受感動,覺得自己非常慚愧,並主動向林肯表示了他崇高的敬意和歉意。
回想林肯聽到傳言時,雖然意識到國防部長對自己有意見,但是如果自己當場否定他,事情必定隻會越來越糟。而如果他在眾人麵前能表明自己對斯坦頓的信任和肯定,有意識地借“義務傳聲筒”將話傳回去,反而可以促進對方調整自己的言行。
有了自己的忍讓,才有了別人的尊重;有了自己的忍讓,才有了別人的愛戴;有了自己的忍耐,才有了別人的擁護,因此,要想獲得好的人緣,就要學會平和忍耐。
堯讓位給舜,舜讓位給禹,開啟了禮讓的先河,孔融讓梨,有了傳誦千古的佳話。謙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也應該被我們這一輩人繼續發揚光大。如何謙讓,要從個體內外兩方麵(首先是“外”的行為而後才是“內”的修養教育)來培育“禮”“義”。從內心講,注意克製自己的情緒願欲,發展愛人如己和自甘退讓的胸懷情感;從外在講,從行為活動、儀容姿態注意節製、退讓、謙遜、“彬彬有禮”。
在以競爭為動力的現代社會中,學會禮讓對我們依然有著不可抗拒的魅力。一個懂得禮讓的人,勢必讓人尊敬,一個善於禮讓的人,才會獲得別人的絕對擁護。
衝動是操縱平和的魔鬼
衝動縱然有血氣方剛的豪邁,卻恰恰是魔鬼操縱人類的手柄。
西方有句經典諺語:“上帝要想讓他滅亡,必先使他瘋狂!”中國的處世經典《增廣賢聞》上也說:“酒是穿腸的毒藥,色是剮骨的鋼刀,氣是下山的猛虎,怒是惹禍的根苗。”憤怒就像決堤的洪水那樣淹沒人的理智,讓人做出不可思議的蠢事。
宋朝蘇東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職,和江南金山寺隻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禪師,經常談禪論道。一日,自覺修持有得,撰詩一首,派遣書童過江,送給佛印禪師印證,詩雲: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注:八風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等八種境界,能影響人之情緒,故形容為風)。禪師從書童手中接看之後,拿筆批了兩個字,就叫書童帶回去。蘇東坡以為禪師一定會讚賞自己修行參禪的境界,急忙打開禪師之批示,一看,隻見上麵寫著“放屁”兩個字,不禁無名火起,於是乘船過江找禪師理論。船快到金山寺時,佛印禪師早站在江邊等待蘇東坡,蘇東坡一見禪師就氣呼呼地說:“禪師!我們是至交道友,我的詩,我的修行,你不讚賞也就罷了,怎可罵人呢?”禪師若無其事地說:“罵你什麼呀?”蘇東坡把詩上批的“放屁”兩字拿給禪師看。禪師嗬嗬大笑說:“哦!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怎麼‘一屁就打過江’了呢?”蘇東坡慚愧不已。
不能忍耐心中的怒氣,就會被衝動這個魔鬼所控製。蘇東坡自稱了悟,卻受不了佛印一句話的攻擊,魔鬼的能力由此可見一斑。很多人都無法控製自己的怒氣,受不了一時的感情衝動,結果往往鑄成大錯。
某大公司老板巡視倉庫,發現一個工人正坐在地上看連環畫。老板最恨工人在工作時間偷懶,於是怒不可遏地問:“你一個月掙多少錢?”
“一千元。”工人回答。老板立刻掏出一千元給他,並大叫:“拿了錢給我滾!”事後,老板責問後勤主管:“那工人是誰介紹來的?”主管說:“那人不是公司員工啊,而是其他公司派來送貨的。”
這是一個笑話,但是卻充分地反映了人在憤怒狀態下失去理智的情形,不分青紅皂白,一時的衝動很有可能會斷送自己的大好前程,造成嚴重的後果。據統計,怒火給人類造成的損失比全世界燒掉的煤炭還要多出成百上千倍。
張飛脾氣暴躁,難以平息怒火。當他得知關羽敗走麥城而喪命時,旦夕號泣,血淚衣襟,憤恨不已,發誓定要血刃仇人。
張飛下令軍中,限三日內置辦白旗白甲,三軍掛孝伐吳。次日,兩員末將範疆和張達告訴張飛:“白旗白甲,一時無可措置,須寬限時日。”
張飛大怒,喝道:“我急著想報仇,恨不得明日便到逆賊之境,你們怎麼敢違抗我的命令!”說罷,便讓武士把二人綁在樹上,每人在背上鞭上五十下。
打完之後,張飛餘怒未消,用手指著兩人說:“明天一定要全部完備!若違了期限,就殺你們兩人示眾!”
被打得滿口吐血的兩人到帳中商議,範疆說:“今日受了刑責,倒也無所謂,可我們怎能在短短一天內將裝備籌措齊備?張飛性暴如火,如果明天置辦不齊,你我皆有殺身之禍。”
張達說:“張飛愛酒,每日必飲。如果我們兩個不應當死,那麼他就醉在床上;如果應當死,那麼他就不醉好了。”當下商議停當。
當天晚上,張飛又哭又罵,喝得爛醉如泥,臥在帳中,鼾聲如雷。範張二人探知消息,心中大喜。
初更時分,兩人各懷利刃潛入帳中,摸到張飛床前,突見張飛雙目圓睜,躺在床上。兩人大驚,剛欲逃走,又聽得張飛打起了鼾,但眼睛仍然睜著。原來張飛睡覺時眼睛是睜開的。
兩人不再猶豫,斬下張飛的首級,騎快馬星夜逃奔東吳去了。
其實,隻要你忍一忍,我讓一讓,或者冷靜一下,等情緒平靜下來之後再來處理,解決問題就容易多了。
古希臘神話中有一位大英雄叫海格力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發現腳邊有袋子似的東西很礙腳,海格力斯踩了那東西一腳,誰知那東西不但沒被踩破,反而膨脹起來,加倍地擴大著。海格力斯惱羞成怒,操起一條碗口粗的木棒砸它,那東西竟然張大到把路堵死了。
正在這時,山中走出一位聖人,對海格力斯說:“朋友,快別動它,忘了它吧,離開它,遠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他便小如當初,你侵犯它,它就會膨脹起來,擋住你的路,與你敵對到底!”
衝動就是阻礙人前進的障礙,人與人之間產生摩擦誤會,甚至仇恨,一般均是因為衝動在作怪。如果學會忍耐,那麼,你就會少一份障礙,多一份成功的機會,否則,你們將永遠被擋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直到被打倒。
哲學家康德說:“生氣,是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的確,衝動就有這樣的魔力,讓人身不由己,敢做平時不敢做的事情,願做平時不願意做的事情,就好像失去理智的罪犯那樣走上極端,親手毀掉自身的幸福。
再從生理的角度來看,衝動會使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繃緊,咬牙切齒,過度還會造成神經緊張,臉色蒼白,渾身發抖。經常衝動,心髒、大腦、腸胃都會受到損害,嚴重者甚至會致人死命。
所以,每個人都不要輕易地衝動,學會忍耐,要把魔鬼趕得無影無蹤,用平常、平淡的心理,理智地對待各種事情。
西方有句經典諺語:“上帝要想讓他滅亡,必先使他瘋狂!”憤怒就像決堤的洪水那樣淹沒人的理智,讓人做出不可思議的蠢事。忍字頭上一把刀,忍耐會有痛苦;忍字下麵一顆心,忍耐會受煎熬;忍耐就好似手刃自己的心,需要時間等待傷口慢慢愈合;忍得頭上烏雲散,撥開雲霧見陽光。
忍耐等於趨利避害
善於忍耐的人往往能趨利避害,遠離人際紛擾與禍端。
每一個人都可能有自己的隱私和不願意別人見到的一麵,甚至在某些方麵有自己最敏感的、不願意別人提及的忌諱。聰明人總是盡量避開這些雷區,所以能得到領導的賞識。
伊麗莎白一世被普遍認為是英國曆史上有作為的一位國王。她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使英國從一個四分五裂的弱國一躍成為世界強國。
像所有的帝王一樣,她也有很多寵臣,其中有一個名叫羅伯特,是一個十分帥氣的小夥子:棕色的頭發,黑黑的眼睛,頎長的身材,加之非常年輕,深得女王的寵愛,在很短的時間內,一躍成為女王麵前最吃香的人物之一,女王深深地愛上了他。
羅伯特恃寵任性,顯得很驕慢。一天早上十點鍾,他來到暖身戚宮,那正是女王梳妝打扮的時間,門口的侍女告訴他,女王正在梳妝,不宜晉見。羅伯特不想等待,於是,不待通報,不顧侍女的勸阻,徑直闖進了女王的居室之中。
這時伊麗莎白女王剛從床上起來,幾個被允許參加女王最隱秘的梳妝儀式的宮女,正圍在女王的身邊忙著梳妝。羅伯特的突然來到,使女王大吃一驚。可以想象,一個遲暮之年的女性,在這種時候是不願讓一個年輕的愛慕者見到的。羅伯特卻不諳此道,偏偏在此時闖了進去。尤其是羅伯特的表情更讓女王反感,他顯得很吃驚,因為他差不多認不出女王了。此刻的伊麗莎白除了女王的尊嚴之外,幾乎沒有一點動人之處,灰白的頭發披散在臉兩旁,眼角和額頭上有縱橫的皺紋,雙頰沒有胭脂,眼睛的周圍也沒有油彩,平日那種耀人的奕奕神采蕩然無存。女王自然明白羅伯特驚詫的含義,她雖然心中吃驚惱怒,但還是不動聲色地把手伸給他吻,並對他說,稍候一會兒就會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