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忍耐使你的平和更具張力(1 / 3)

人生如果是一場平和的表演,那麼隻有讓她更具張力,表演才更具內涵。因為有了張力,水珠會變得晶瑩剔透、飽滿圓潤,同樣有了張力,人生就會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忍受如履薄冰的境遇

如履薄冰的境遇,有時候就是挖掘平和的時機。

對於如履薄冰的境遇,誰都厭煩至極,認為那傷身勞神。但是世事往往並不絕對,壞的境遇,如果長期忍耐,反而會造就平和麵對的能力。

黃土高原的氣候較河北平原地帶幹旱,生態資源較為缺乏,土質為風成的“經典型”黃土,但是這一帶卻有著很多文化遺址,一般都建立在大河支流附近高出河穀的台地上。

勞幹先生在何炳棣先生的《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這本書的跋文中就指出,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十分嚴酷,自然環境隻給予我們的祖先以極少的特殊機會,這極少的特殊機會就是黃土和小米。在這極少的機會之中,究竟是否必然會產生出農業和比較高度的文明,很難肯定。但是仰韶時代的人們居然能夠充分利用這極少的機會,創立了“中華型”的農業(以農業為基礎的中華文明),產生出燦爛的彩陶文化,這都是由於他們特殊的天才和果毅,由於環境、人事和機緣的多方配合。

這種特殊的天才裏麵就包含著忍耐,由耐旱到耐苦耐勞,到忍受周圍的一切嚴酷環境,由此而鑄造出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和獨特性格。過去,土壤的鹽堿化和河洪淤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隨之而來的食物資源的缺乏,加速了兩河和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的衰亡,隻有中華文明以旱地農耕方式為基礎,成為全人類曆史中最持久的文明。

由此可見,如履薄冰的境遇並不一定就是惡魔,他可能是天使,隻要你能夠忍耐,就能創造奇跡。

一位極有名的鋼琴大師在授課第一天,就給自己的新學生一份樂譜。“試試看吧!”他說。樂譜難度頗高,學生彈得生澀僵滯、錯誤百出。“還不熟,回去繼續好好練習!”教授在下課時叮囑學生。

學生苦練了一個星期,第二周上課時正準備讓教授驗收,沒想到教授又給了他一份難度更高的樂譜,“試試看吧!”對於上星期的課,教授提都沒提。經過了一周的專心練習,剛要喘口氣的學生不得已再次挑起了重擔,掙紮於更高難度的挑戰。

第三周,更難的樂譜又出現了。同樣的情形持續著,學生每次在課堂上都被一份新的樂譜所困擾,然後把它帶回去練習,接著再回到課堂上,重新麵臨兩倍難度的樂譜。這種課堂簡直就是“戰場上的疲於奔命”,還沒有來得及喘息,更強硬的敵人又來臨,真是急急惶惶、提心吊膽。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不但沒有感到任何進步,反而感到越來越沮喪和氣餒。

三個月後,學生決定向鋼琴大師提出這三個月來何以不斷折磨自己的質疑。教授沒開口,他抽出了最早的那份樂譜,交給學生。“彈奏吧!”他以堅定的目光望著學生。

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連學生自己都驚訝萬分,他居然可以將那首曲子彈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讓學生試了第二堂課的樂譜,學生依然呈現超高水準的表現……演奏結束,學生興奮地看著老師,說不出話來。

“如果,我任由你表現最擅長的部分,可能你還在練習最早的那份樂譜,就不會有現在這樣的程度……”鋼琴大師緩緩地說。

這就是大師教學的技巧,把學生放在最艱難的境遇中,以圖“置之死地而後生”。當人們感到巨大的壓力來臨時,身體會產生一種強有力的抗壓能力。正如彼德·聖吉在其經典著作《第五項修煉》一書中“青蛙現象”的闡述中那樣:

一隻青蛙,如果被突然放入沸水中,它會奮力跳出,這種力量可能會是它平生所沒有的,因為它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脅。求生的本能使它的潛力都發揮出來。但是,如果把青蛙放在水中,慢慢加熱,青蛙則可能無法感覺到危險的來臨,而在水中悠然自得,等到水的溫度高於它的承受能力時,它再想跳出,已經為時過晚。青蛙對劇烈的威脅能夠迅速作出應變,而對緩慢漸進的危機卻不能識別而導致死亡。一個人的能力也如同青蛙一樣。當一個人麵臨突發的重大威脅的時候能夠產生一種平時無法達到的能力,幫他渡過難關,而對於逐漸加劇的危機,則往往習而不察,無動於衷,待到病入膏肓,想應對時,卻為時已晚。

經常把自己置於如履薄冰的境遇並不是壞事,如此,你才會更加有耐性,也才會察微知著,在危險來臨之前就有了預警。一個人一旦感受不到壓力的存在,就應該特別小心。因為這表示在能力提升與個人成長上,少了一股相當重要的動力來源,這樣的環境雖然安逸,但是卻無助於成長,壓力的存在卻可以產生能力。

在非洲中部幹旱的大草原上,有一種體形肥胖臃腫的巨蜂,科學家稱之為“非洲蜂”。非洲蜂的翅膀非常小,脖子也精短。但是這種峰在非洲的大草原上能夠連續飛行250公裏,飛行高度也是一般蜂類所不能及的。它們非常聰明,平時藏在草叢裏或者岩石縫隙,一旦有了食物立即振翅飛起。尤其是當它們發現這一地區即將麵臨極度幹旱的時候,它們就會成群結隊地迅速逃離,向水草豐美的地方飛行。

科學家們對這種強健的蜂充滿了好奇,因為根據生物學的理論,這種蜂體形肥胖臃腫且翅膀非常短小,在能夠飛行的物種當中,它們的飛行條件是最差的,甚至連雞、鴨都不如;從流體力學來分析,它們的身體和翅膀的比例根本不能夠起飛,即使把它們扔到天空去,它們的翅膀也不可能產生承載肥胖身體的浮力,會立刻掉下來摔死。但事實,非洲蜂不僅能飛,而且是飛行隊伍裏最為強健、飛得最遠的物種之一。

這裏麵到底存在著怎樣的奧秘呢?動物學家們對此給出了合理的解釋:非洲蜂天資低劣,但它們隻有學會長途飛行的本領,才能夠在氣候惡劣的非洲大草原活下去。簡單地說,非洲蜂若是不能飛行,它就隻有死路一條。

什麼叫“置之死地而後生”?非洲蜂給出了很好的回答。非洲蜂更讓我們相信,在一個執著頑強的生命裏,隻有超強的壓力才能產生超強的平和能力。

大多數人的生活境遇既不是絕對不能生存,也不是絕對優越。能夠生存,因而使人具有積極、樂觀的精神;境遇艱難,故此需要時刻保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警惕,把自己置身於如履薄冰的境遇,讓自己在忍耐這種境遇的艱難時,造就超凡的平和能力。

忍耐讓你更具張力

人生如果是一場平和的表演,那麼隻有讓她更具張力,表演才更具內涵。

因為有了張力,水珠會變得晶瑩剔透、飽滿圓潤,同樣有了張力,人生就會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人所共知,正如老子所雲:處下、柔弱,才是生存之道。

想當年,頗有雄心壯誌的越王勾踐被吳王圍困在會稽山上,越王走投無路,歎息道:“我難道就要死在這裏了嗎?”文種說:“商湯被桀囚禁在夏台,文王被紂囚禁在羑裏,晉公子重耳亡命翟國,齊公子小白逃到莒國,最終都成就了王霸之業。由此看來,哪能一定就說不是一種福氣呢?”

為了求生,更為了複國,勾踐選擇了忍辱求和。吳國赦免了越國,但越國卻成為吳國的臣國,並受控於吳國。越國的君主勾踐要像奴隸一般在吳國宮中服役3年,放牛牧羊,伺候吳王。抵達吳都後,夫差有意羞辱他,把他囚禁在一個石室裏,要他住在闔閭墳前的一個小石屋裏守墳喂馬,有時騎馬出門還故意要他牽馬在國人麵前走過。勾踐忍辱負重,自稱賤臣,對吳王執禮極恭,吃粗糧、睡馬房、服苦役,“服犢鼻、著樵頭;夫人衣無緣之裳、施左關之襦。”勝過夫差手下的仆役。

這三年,他極盡忍耐之能事。柏楊先生的《中國人史綱》裏有這樣一段敘述:他為了騙取吳王夫差的信任,在被扣為人質期間,極盡奴顏婢膝之能事,“勾踐親自去嚐吳夫差的糞便,然後用一種唯恐別人沒有聽到和傳播不廣的驚喜聲調喊:‘病人的糞便如果是香的,性命就有危險。如果是臭的,表示生理正常。大王的糞便是臭的,一定會馬上痊愈。’”

後來,吳王確信勾踐已經臣服,就免去了勾踐的罪,讓他回國去了。回到越國的勾踐,便苦身勵誌,發憤圖強,為了不忘亡國之痛、報仇雪恨,勾踐在屋頂上麵吊了一個苦膽,無論是出是進、是坐是站,就連吃飯睡覺,也要嚐一嚐苦膽之味,用來激勵自己的鬥誌,每嚐一口苦膽,就向自己發問:“你忘記會稽之恥了嗎”;他既不用床,也不用被褥,累了,便睡在硬柴堆砌的“床”上,以此鍛煉自己的筋骨。他還親身躬耕,夫人也親手紡織,不吃兩種葷菜,不穿兩種色彩的衣服,禮賢下士,優厚待客,賑濟貧民,慰問遭喪人家,與百姓同甘共苦。

大忍必有大益,在每次蒙受屈辱時,勾踐都能以自己特有的思維方式來加以撫平,以至於最後變得越是屈辱,越是堅強。憑借這巨大的自我力量,在一個恰當的時機,越國以兵敗、垂弱之國,最終滅了氣焰囂張、不可一世的吳國。

勾踐以一國之尊,卻能降尊紆貴,甘心為奴,因為他心中有一個大目標,那就是複國,為了這個目標,他忍人所不能忍,嚐人所不能嚐,遂得人所不能得。俗話說,百忍成金,忍能夠成就英雄。

英雄等待出頭之日,必須要忍耐。在無盡的忍耐中,讓心靈得到磨礪,讓生命更有張力。生命是否有張力,完全取決於你自己。上帝用心良苦,讓你通過另一種方式來獲取幸福人生,你要有悟性,放下悲痛,坦然麵對,幸福就在那頓悟的瞬間開始。

台灣著名作家柏楊曾經是一個“火暴浪子”,他尖銳、激進。1979年,他因“美麗島事件”被捕入獄,5年以後才被放了出來。5年的牢獄生活徹底地改變了他。他成為“謙謙君子”,變得理性、溫和。就連周圍的人都感到驚奇:“現在的柏楊很有同情心,也知道替別人留餘地,不像從前,總是那麼火辣辣的。”

其實,柏楊不是沒有過怨恨、絕望,他後來回憶他的獄中生活時說:他也曾經怨過、恨過。那段日子他經常睡不著覺,半夜醒來時發現自己竟然恨得咬牙切齒,就這樣大約持續了一年。後來,他意識到不能這樣繼續下去,否則,他不是悶死,就是被自己折磨死。

想明白後,他坦然地麵對一切,開始大量閱讀曆史書籍,光是《資治通鑒》前後就讀了三遍。這些書籍給了他寶貴的精神食糧,他從這些書籍中領悟到:曆史是一條長河,個人隻不過是非常渺小的一點。他明白了一個道理:生命的本質原本就是苦多於樂,每個人都在成功、失敗、歡樂、憂傷中反反複複,隻要心中常保持愛心、美感與理想,挫折反而是使人向上的動力,使人的生命更具張力。

當柏楊忍耐下來後,他發現心境變得平和,而思路也越來越開闊,後來,他在牢中完成了三部史學巨著。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遇到挫折和困難是難免的,你不可能一直處於順境,一直處於輝煌,當你人生走到了“山”的頂峰必然會走下坡路,但如果你能做到坦然麵對、心態放平和,在忍耐中讓自己變得更加堅強,讓生命更具張力,那麼你就有可能會在難言的忍耐之後,獲得爆發的機會。

生命是一張上帝簽發的支票,就看你怎樣去用。如果你善於忍耐,敢於用暫時的屈服,來處理不利的境遇,那麼,你的人生就會更具張力,那麼你的這張支票也就實現了價值的最大化。

歌德說過:“人生的價值以及他的快樂,都在於他有能力看重自己的生存。”你的生命之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麵對機遇,你要牢牢抓住,麵對挫折,你要學會忍耐。你的生命的意義在於,通過自己的力量可以使生命變得自由平和,你做得越多,忍耐得越多,成功的機會就越大。

平和忍讓就是好人緣

讓人者得人讓,好爭者遭人棄。

在這個資源匱乏,競爭激烈的年代,忍讓常常被人們忽視,其實,禮讓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更是睿智的展現。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六尺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