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磨難是平和的一種曆練(2 / 3)

“幾小時後,我靠著欄杆,‘讓海水吞了我該多容易。’我心想。突然間,船被大浪托高再疾墜。我失去平衡,幸好抓住欄杆,但兩隻腳已浸了在冰冷的海水裏。我勉強爬回船上,嚇壞了,心想:‘是怎麼回事?我可不想死。’從那時起,我知道必須振作,才能渡過難關。舊日生活已去,必須重建新生才行。”

科林決定忍受生活的艱辛,接受命運的挑戰。其實,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世上並沒有真正的失敗,因為宇宙萬物隨時都處在發展變化之中。你正在經曆的失敗,其實不過是事物不斷發展變化中的一幕而已。隻要你能夠忍耐,那麼你就有戰勝挫折的機會。

有一位隻活了48歲的作家,從小嚴重癱瘓,隻有一隻左腳可以勉強活動,但是他就是憑著這隻左腳寫出了自傳體小說《我的左腳》,他就是愛爾蘭作家克裏斯蒂·布朗。

克裏斯蒂·布朗的一生是忍耐的一生,是挑戰的一生。1933年他出生時,就患了嚴重的大腦癱瘓症。一直到5歲,小布朗還不會說話,頭部、身軀、四肢也都不能活動,父母帶著他四處求醫,可情況始終沒有什麼好轉。最後連家裏人也失去了信心,認為他可能要這樣過一輩子。

此時的布朗毫無意識,直到有一天,躺在床上的小布朗看到妹妹扔下的彩筆,他忽然伸出了自己的左腳把彩筆夾了起來,在牆上亂畫起來。他畫得正起勁的時候,母親走進來,高興地驚叫:“他的左腳還能活動!”

母親沒放過這個微弱的暗示,她堅信隻要小布朗的腳能活動,他就應該能做許多事情。於是,她便開始教布朗寫字,沒想到,第一天,布朗就能用腳寫出三個英文字母。很快,他就能把26個英文字母按順序寫下來。這令全家人感到異常高興。母親不僅讓他學寫字,還讓他看書,為他買來兒童讀物和世界名著。布朗對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饑似渴地閱讀。

也許是布朗受母親堅強的感染,也許是上天可憐這對苦苦掙紮的母子,總之,一段時間以後,小布朗慢慢地竟然能說話了。後來,他向媽媽提出,他想要寫信、做讀書筆記,還想自己寫點什麼。母親有些為難,隻有左腳能活動,他怎麼寫呢?小布朗說:“我可以用腳打字呀。”他將自己的左腳高高抬起,大聲地宣布,“我要用它寫,我要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用腳趾打字的人!”此時的小布朗已經有了忍耐的能力,已經具備了挑戰挫折的氣魄。

母親也看到了布朗的希望,她相信:總有一天,布朗會以自己的方式獨立生存。母親想方設法替兒子買來了一台舊打字機。布朗把打字機放在地上,自己半躺在一把高椅上,用左腳按動鍵鈕。剛開始,由於腳趾掌握不好打字的力度,布朗打出的字不是模糊不清,就是打爛了紙。但布朗一點也不灰心,他像著迷一樣,仍然瘋狂地練習,不管是炎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布朗都不曾停止練習。累了,就用左腳趾夾著筆畫畫。年深日久,布朗的左腳趾長出了厚厚的繭子。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他打出了力度適中、清清楚楚的字,而且還能熟練地給打字機上紙、退紙,還能用左腳趾整理稿件。

打字並不是布朗的最終目標,當他學會打字之後,他決心向更高峰攀登,那就是寫作。他把自己想寫一部小說的想法告訴了母親,這一次,母親猶豫了。母親知道兒子是個有決心、有毅力的人,她也理解兒子的心情,可她知道寫作比學習打字不知要難上多少倍,她擔心兒子一旦失敗會受不了心靈上的創傷,她不想讓這個可憐的孩子再受任何傷害,平添痛苦。另外,她也覺得,兒子還是小孩子,沒有多少生活閱曆,有什麼可寫的呢?於是她勸慰兒子:“孩子,你有雄心壯誌,媽媽很高興。但是,人生的道路很曲折,不像你想的那麼簡單,萬一失敗了怎麼辦呢?我看你還是好好休養,讀讀書,畫畫圖畫,玩玩打字機就行了,不要想得太多了。你現在年紀還小,等以後再說吧!”

這是一個慈祥的母親,她害怕小布朗受到傷害,然而布朗卻異常堅定,他對母親說:“這麼多年,我已經忍過來了。媽媽,人活著就應該有所追求,不是嗎?我雖然是一個殘疾人,已經失去了生活的許多樂趣,但是我不能失去自己的夢想。我要讓別人看到,我不是一個包袱,不是一個多餘的人。”母親驚異於布朗的堅韌與成熟,於是就全力支持他。

布朗躺在床上,靜靜地回憶著自己的不幸和坎坷經曆,決定把自己的經曆寫下來,告訴那些在不幸中苦苦掙紮的人,告訴那些和他一樣殘疾的人,要堅強起來,不要屈服於命運的苦難。

這種沉重的苦難浸潤了布朗的身心,卻也積澱了布朗奮起的力量。布朗寫出的小說非常深沉而有力量。他完成第一章初稿,就迫不及待地讓母親閱讀、評點。母親一下子被小說主人公的痛苦遭遇和堅強性格深深打動,她緊緊把布朗摟在懷裏:“孩子,你是媽媽的驕傲,你一定會成功的!”

有了母親的鼓勵,布朗更加堅定,就這樣,不知寫了多少個日日夜夜,不知道克服了多少常人都難以想象的困難,終於,在21歲那年,布朗的第一部自傳體小說問世了。他把它取名叫做《我的左腳》。布朗雖然隻能用左腳來寫小說,但這並不妨礙他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繼續拚搏。16年後,布朗的又一部自傳體小說《生不逢辰》也出版了。這部小說感情真摯、道理深刻、情節動人、語言優美,一出版便震動了國內外文壇,成了暢銷書,20多個國家翻譯出版了這本書,有的國家還將它改編成電影。15年後,在妻子的照顧和幫助下,布朗又先後出版了三部小說和三部詩集,成為了享譽世界的文學巨匠,成為愛爾蘭人民的驕傲。

一個隻有左腳可以活動的殘疾兒,卻能成為舉世聞名的大文學家,一個關鍵的能力就是“忍耐”。他能夠在厄運中忍耐下來,在艱辛的奮鬥中,忍耐下來,在辛苦的耕耘中,忍受下來,因此,他成功了。

“忍”者,能也。它不光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平和的態度,是戰勝挫折的態度,是擺脫命運擺布的態度,是書寫成功的態度。掌握了這種態度,你的人生如何不輝煌?

平和看待生活中的不平事

凡事都不可能完美,麵對生活中的不平事,要學會平和忍耐。

生活,有時候並不像我們想象得那樣美好,它往往存在著偏心。有的人,從生下來就顯得那樣順利,幹什麼都一帆風順,心想事成,沒有什麼坎坷,事業、愛情,都讓你羨慕;而有的人,從生下來就注定是個倒黴蛋,生活的艱辛,事業的挫折,情感的失意,無不困擾著他,甚至有時連小小的打算都難得實現。

生活確實有它不公平的一麵,絕對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世界不是根據公平的原則而創造的。如果我們遇到不公平的事,也不要整天怨天尤人,其實,怨也沒有用,他絲毫改變不了你的境遇,徒然增加自己的煩惱而已。

付出與回報的天平上總會出現不盡如人意的誤差,苦苦的追尋換來的也許隻是一身的疲憊,揮灑的汗水也不總是換來期待中的收獲。

自然有失衡的一麵,譬如豹吃狼,狼吃獾、獾吃鼠、鼠又吃……隻要看看大自然就可以明白,這些對於受到威脅的弱者來說永遠是不公平的,強者生存,弱者滅亡,優勝劣汰,沒有公平可言。颶風、海嘯、地震等等自然災害對所有生命來講都是不公平的。同樣,人生也有失衡的一麵,人類社會裏,貧窮、戰爭、疾病、犯罪、吸毒等等不平等的現象此起彼伏。公平是神話中的概念,人們每天都過著不公平的生活,快樂或不快樂,是與公平無關的。

麵對生活中不公平的人和事,學會忍耐顯得尤其重要。隻要我們能夠平心靜氣,不被其所牽絆,不讓它控製自己的理智,不公平自然會慢慢轉變成公平。你沒有好的家境,但是你經過漫長的堅韌努力,最後獲得了突出的成績,這是由不公平變成公平;你這次沒評上職稱,但是你忍耐下來,從改進自己的工作入手,最後你成了公司獨當一麵的人物,這是由不公平變成公平。

既然如此,你又何必對不公平耿耿於懷呢?人的心理常常受到傷害的原因之一,就是要求每件事都必須公平。其實,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絕對的公平,所以我們不要事事都拿著一把公平的尺子去衡量。

生活中的不平事是如此之多,以至於有人在不平事麵前拔不開腿腳,智慧也不得施展。其實,如果你能夠忍耐,看淡生活中的不平事,那麼,這不平事必然會轉換成公平之事。因此,不要對生活給予你的不公心存怨恨,盡早地忘卻它吧!隻有不斷地拋棄煩惱,生活才會向你展露它最燦爛的微笑。

平和需要挫折更猛烈些

卡耐基曾說:“從失敗中培養成功。障礙與失敗,是通往成功的兩塊最牢靠的踏腳石。若肯研究它們,利用它們,便沒有別的因素更能對一個人發揮作用。”這裏的“障礙”與“失敗”其實都指的是挫折。挫折雖是人人不願得到的,但它卻是不可避免的,是人生的一筆財富,使人獲得真知和經驗,更讓人的性格變得堅韌。

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經的曆練之途。當挫折來臨的時候,我們沒有選擇,但我們也沒有必要被它嚇怕了,伸開雙手去迎接它,擁抱它。哲學家叔本華也曾表達過同樣的看法:逆來順受是人生的必修課。詩人惠特曼的話同樣說明了這種人生必不可少的態度:“讓我們學著像樹木一樣順其自然,麵對黑夜、風暴、饑餓、意外與挫折。”

挫折使人獲得真知。在我們的數學課本及科學課本中有很多的定律,它們的發現無不經曆了無數個挫折。就拿地心說來講,古代的人們科技不發達,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這一錯誤觀點。哥白尼不怕被宗教治罪,得出日心說這一雖不正確,但具有進步性的觀點。在得到這一觀點之前,他遇到了許多次失敗,遇到許多挫折。正是這促使他得出真理。

挫折使人積累經驗。挫折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事,當一次次挫折來到你麵前,你不應該退縮而是要想辦法戰勝它。隻有在戰勝挫折的過程中,你才會總結經驗,這樣經驗才會越來越豐富。因此,你才會更容易地達到你的目標。正像魯濱遜一樣,他有了許多次出海的經驗,雖然大多都以失敗告終,但從中他學到了許多航海知識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才使得他得以在孤島上生活28年,最終返回英國。

挫折使人性格堅韌。挫折人人都會遇到,遇到的挫折越多,戰勝挫折的心理就越強大,性格就會越有力。

海倫·凱勒是美國著名的聾啞作家,她在兩歲的時候就被病魔殘酷地奪走了視覺、聽覺和說話的能力。看不見、聽不見、不能說話,這對於一個兩歲的孩子來說,真可謂是生活在三重苦難的地獄中。但是生活並沒有拋棄凱勒。正當她的父母為她將來的生活憂愁時,幫助他們的天使出現了。一位家庭女教師來到她家,教會了小海倫如何與人打交道,如何表白自己。海倫在老師的幫助下,刻苦學習,最後考上了哈佛大學,還在老師的無私幫助下,在全世界旅行,並獻身於幫助聾啞人的教育事業,用自己不健全的身體為她的人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許多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挫折來臨,就會感到痛苦和緊張,好像整個天要塌下來。其實,一個人受點挫折,尤其是人生早期受一些挫折,很有好處。故我們應正確看待挫折的價值,把它看成是人生賜予自己磨煉的機會,從而坦然應對。

當遇到困難時,你不要退縮,你要勇於克服;當遇到失敗時,你不要放棄,你要從頭再來;當遇到苦難時,你不要抱怨,你要敢於戰勝。挫折使你的性格堅韌,讓你能夠更順利地走向成功。

讓挫折來得更猛烈些!不要害怕挫折,麵對挫折,積累挫折,讓承受挫折成為你的習慣,讓挫折來磨煉我們堅強的意誌,豐富我們的知識,提高我們的能力,它將成為你人生取之不盡的財富,使你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苦難是人生的大學,挫折是平和的試金石,要做一番事業,沒有百折不撓的精神,沒有堅忍不拔的性格,沒有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是不行的,而這種精神,這種性格,這種信心和勇氣,非吃苦不能磨煉,非挫折不能鑄造。

在困境中保持平和堅韌

要平和地去做一件事,但一旦開始,就要堅持到底。

有這樣一個故事:兩個年輕人一起挖金礦,開始時,他們都抱有堅定的信念——不挖出金子決不放棄。兩人從黎明挖到黃昏,又從黃昏挖到黎明,沒日沒夜地幹,手磨出了血,腳磨出了泡。這天,一隊人馬經過,說是山那頭有人挖出了石油,其中一人再也按捺不住了,說哪有什麼金子啊,不幹了,就去那頭采石油。另一個人什麼也沒說,繼續埋頭幹他的活兒。結局是放棄的那個人沒采到什麼石油,更別提金子了,就這樣兩手空空回了家;而堅持下去的,捧著金子樂開了花。

相似的故事太多了,我們也總能清晰地明白其中的道理,可真輪到自己,又是那麼的沉不住氣。

不能堅守,是因為我們不自信嗎?錯!是我們不夠堅韌!我們在本該放手一搏的時候,卻猶豫彷徨。我們不願意再試一下是因為不相信奇跡。就像故事中的年輕人,他自以為付出了足夠多的汗水,卻依然得不到回報,於是他開始陷入絕望,以為再努力也隻是徒勞。他不知道金燦燦的財寶就在不遠處閃光,等待著他去發現,而我們在許多時候,也像這不自信的年輕人一樣,不知讓多少金子在眼前白白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