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落實意識,決定事業的成敗(1 / 3)

落實要有大局意識

落實工作,一定要有全局觀念,也就是大局意識。總之,大局意識是一種宏觀意識,它是每一個組織應該具備的組織觀念和職業意識。要把工作正確的落實到位,沒有高度自覺的大局意識是不可能的。

大局或曰全局,是指事物的整體或事物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大局之“局”,有實有虛。實體性大局或有具體形態,或可以量化,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如全國在一個時期的總形勢、總任務等。虛體性大局指的是一種思想或路線,它是無形的,但卻是無時無處不在的,例如“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就是大局。

大局具有相對性。就一個國家來說,全國是大局,各個省區則是局部。而就某個省來說,全省是大局,各個地市則是局部。以此類推,可將大局分解為若幹不同的層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任何事物都有全局和局部之分。不過,不同層次的大局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大局的層次愈高,其地位和作用就愈加重要。

全局和局部是對立統一的一對範疇。全局是由它的各個局部構成的,沒有局部,也就無所謂全局。正如毛澤東同誌所指出的“全局性的東西,不能脫離局部而獨立,全局是由它的一切局部構成的”。構成全局的各個局部如果發生了變化,就會引起全局的變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不能忽視每一個局部,而應該把各個地區、各個部門、各個單位乃至每個人所從事的工作做好,為全局這座大廈添磚加瓦。

但是,全局和局部這一對矛盾又不是等同的。全局是矛盾的主要方麵,對一個事物的性質及其發展起著決定性的、支配的作用。全局大於局部,高於局部,統帥局部,這就是全局和局部這一對矛盾的基本性質。因此,要把我們的每一項工作做好,必須牢固樹立全局觀念,強化大局意識,反對一切形式的分散主義、本位主義和小團體主義。全局在胸,才能投下一招製勝的棋子心中無“數”,就必然陷入盲目狀態而歸於失敗。

培養大局意識是一項“係統工程”,需要做多方麵的工作,其中重要的是以下幾點:

第一,要吃透“兩頭”,深入實際,調查研究。

要樹立大局意識,當然首先需要了解大局,而要了解大局,就須明了當前的工作任務是什麼,為完成這個中心任務所製定的方針政策是什麼,目前外部的形勢如何,等等。要把“上頭”的精神吃透;同時,還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了解工作中的經驗、成績、困難和問題,以及群眾的思想情緒等,總之要吃透“下頭”。“上頭”和“下頭”都吃透了,才能高瞻遠矚,心中有“數”,從而樹立起大局意識。

第二,自覺地處理好個人行為與大局的關係。

對大局的認識是一個方麵,重要的是將對大局的正確認識轉化成一種自覺的大局意識、全局觀念。從個人行為與大局的關係來看,大局意識主要表現在:

心係大局。即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心裏都要想著大局、關注大局。要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謀劃,在大局下分析認識一切問題。

服從大局。即當個人與集體、局部和全局發生矛盾時,要自覺地做到個人服從集體、局部服從全局,而不應該以任何借口做出有損大局的事情。

服務於大局。即主動支持大局、維護大局、為大局服務,用我們的實際工作推動矛盾的解決,實現大局的不斷優化。

沒有大局意識,我們的落實工作就有可能搞錯方向,無法達到我們的目的。

落實不是舉步不前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落實工作,同樣需要有創新意識。

我們來看一個故事:

愛迪生一生隻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他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和自修得來的。他的成功,應該歸功於母親自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後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

愛迪生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歡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為止。長大以後,他就根據自己這方麵的興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發明的工作。他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一生共發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磁力析礦機、壓碎機等等總計兩千餘種東西。愛迪生的強烈研究精神,使他對改進人類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浪費,最大的浪費莫過於浪費時間了,”愛迪生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

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裏工作,他遞給助手一個沒上燈口的空玻璃燈泡,說:“你量量燈泡的容量。”他又低頭工作了。

過了好半天,他問:“容量多少?”他沒聽見回答,轉頭看見助手拿著軟尺在測量燈泡的周長、斜度,並拿了測得的數字伏在桌上計算。他說:“時間,時間,怎麼費那麼多的時間呢?”愛迪生走過來,拿起那個空燈泡,向裏麵斟滿了水,交給助手,說:“裏麵的水倒在量杯裏,馬上告訴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讀出了數字。

愛迪生說:“這是多麼容易的測量方法啊,它又準確,又節省時間,你怎麼想不到呢?還去算,那豈不是白白地浪費時間嗎?”

助手的臉紅了。

可見,思維方式的不同對落實的效率有著多麼大的影響。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應該培養有效的創新思維方式,這樣才能把工作落實得更好。

1.學會逆向思維

人們習慣於沿著事物發展的正方向去思考問題並尋求解決辦法。其實,對於某些問題,尤其是一些特殊問題,從結論往回推,倒過來思考,從求解回到已知條件,反過來想或許會使問題簡單化,使解決它變得輕而易舉,甚至因此而有所發現,創造出驚天動地的奇跡來,這就是逆向思維和它的魅力。

有一道趣味題是這樣的:有四個相同的瓶子,怎樣擺放才能使其中任意兩個瓶口的距離都相等呢?可能我們琢磨了很久還找不到答案。那麼,辦法是什麼呢?原來,把三個瓶子放在正三角形的頂點,將第四個瓶子倒過來放在三角形的中心位置,答案就出來了。把第四個瓶子“倒過來”,多麼形象的逆向思維啊!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通過逆向思維取得成功的例子。

我國古代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開染布作坊,小兒子做雨傘生意。每天,這位老母親都愁眉苦臉,天下雨了怕大兒子染的布沒法曬幹;天晴了又怕小兒子做的傘沒有人買。一位鄰居開導她,叫她反過來想:雨天,小兒子的傘生意做得紅火;晴天,大兒子染的布很快就能曬幹。逆向思維使這位老母親眉開眼笑,活力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