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文化落實,建設的必備軟件1(1 / 3)

文化落實,文明工作

人能創造環境,環境也能造就人。巨人隻能生長在需要巨人的時代。

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在他的日記裏曾經記載過他做的一件“蠢事”:

19世紀中葉,達爾文周遊世界。一次,他來到非洲的一個原始部落。他看到,那裏的人住山洞,吃草根野果,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

達爾文在那個原始部落住了幾天之後,發現了一個讓他震驚的現象當氣候惡劣,人們找不到食物時,他們就將老弱病殘的人分而食之。理由是,這些人沒有用。

達爾文很痛心:世界已經進入文明時代,而這裏的人還這麼野蠻殘忍,一定要想辦法改造他們。於是,他用高價買下一個當地的男嬰,把他帶回英國,他要用現代文明的教育方式,使這個非洲血統的小孩變成一個“文明人”。然後,再用這個“文明人”去改造他家鄉人吃人的原始現狀。

16年之後,這個小男孩長成了“文明青年”,達爾文經熟人幫助,把他送回了非洲。

一年後,達爾文又來到非洲,想看看17年後的原始部落有了多大進步。可是,他卻找不到那個“文明青年”了。當地人告訴他,他們把那個青年吃掉了。

達爾文大驚:“那麼好的人,為什麼吃了?”當地人告訴他:“他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做,留下有什麼用?”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一個組織的文化對人的影響。正像IBM的創始人托馬斯·沃森所說:“一個組織的基本哲學思想對組織的作用比技術資源、經濟資源、組織機構創新和抓住時機的作用更大。”

抓落實,則必須創建良好的落實文化。一個沒有落實文化氛圍的組織要想搞好落實,無疑是天方夜譚。

所謂落實文化,是指貫穿於整個組織係統的、大多數組織成員形成的對落實的看法、習慣和理念等的總稱,也就是把幹實事、求實效即“落實”上升為一種文化。如果組織成員對自己所計劃要做的事情,諸如製度、措施、政策、任務等,都能確立“落實”的思想觀念,堅持不懈地貫徹實施,並形成一種自覺、一種習慣,人人都以落實為責、以落實為榮,“落實”便自然成了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正是我們所缺少同時又是迫切需要的。

良好的落實文化,對組織成員起著巨大的激勵和引導作用;相反,不良的落實文化則製約著組織成員的落實能力的發揮,從而影響落實。

一般說來,無論什麼樣的組織,落實型文化的內涵都主要包括這些方麵:重求實、貴行動、擔責任、講誠信和抓細節。

重求實,好作風

求實,就是要實事求是。“實事求是”一詞,最早出自《漢書·河間獻王傳》。它是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讚譽漢景帝兒子劉德嚴謹治學態度的話。原文是:“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實。”唐代的嚴師古注釋“實事求是”說:“務得事實,每求真實也。”這裏是說,做學問,務必掌握詳細真實的資料,以得出與實際相符合的結論。

毛澤東吸取了“實事求是”這一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的精華,並用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來加以概括,從而賦予了它新的內涵。

1941年5月,在延安幹部工作會議上,毛澤東作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在報告中,他對實事求是作了如下的闡述:“‘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係,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係,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

鄧小平同誌認為,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就是“實事求是”這四個字。他說:“毛澤東同誌所以偉大,能把中國革命引導到勝利,歸根到底,就是靠這個。”

抓好落實工作,也必須靠實事求是。換句話講,建立落實文化,首先必須在組織內形成一種實事求是的風氣與氛圍。“實事求是”是我們各級各類組織抓好落實工作的一項最基本的原則。實踐證明,凡是能夠有效落實的組織,都具有求實的文化氛圍。IBM公司、海爾公司,等等,都是如此。

台灣塑膠企業集團總裁王永慶就曾說:“我認為IBM成功的根本原因,不在於它從事電腦科技行業,而在於它一向都能腳踏實地,從基礎的地方著手,並且追根究底,探求出事物的道理之後,確實加以履行。IBM有員工手冊近十種,而手冊內容包括從如何開車到如何對客戶提供良好服務,樣樣都有,從這一點就可以了解,他們的踏實做事的精神,實際上超過了任何其他開發中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