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文化落實,建設的必備軟件1(3 / 3)

“工作日誌”和基層官兵的反應在總隊、支隊兩級機關幹部中也引起了不小震動。他們有的坦誠自己對基層工作確實存在感情不深、態度不好、形象不佳、精神不振、作風不實的問題,有的則對自己從基層到機關的心態變化做了深刻剖析,更多的則從將軍“工作日誌”中看到了自身的差距,看到了努力的方向和改進的方法。一位機關幹部作了這樣的留言:“看了這兩份‘工作日誌’和大家的討論,我感到十分羞愧,我為過去的錯誤思想和行為真誠地向基層的同誌道歉,請大家相信並監督,我一定會以最高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使自己不負組織和領導的重托,真正肩負起自己的職責。”

諸多事實告訴我們:唯有求實才能把工作落到實處,也才能贏得群眾的廣泛擁護或市場客戶的深深信賴。

貴行動,快落實

落實的根本在於行動,建設落實文化的核心也在於讓每個人都養成行動的習慣。因此,我們一定不要隻在表態、開會、造聲勢上做文章,而要在解決問題、狠抓落實上下功夫。

任何一個組織中優秀的成員,他們做的永遠比說的要多。他們知道凡事隻有動手去做,才能得到自己想擁有的結果,說得再好是沒有任何實際作用的。他們同樣知道動手去做,永遠比言語的說教更有影響力,能使人信服,從而使整個組織團結一致,朝共同目標前進。

在任何組織中,不管是領導者,還是最基層的執行者,都必須認識到隻有真正落實到位才能獲得成功,說得再好,如果不付諸行動,成功始終遙不可及。因此,在工作中應該杜絕一些空虛的口頭談論,全力以赴,盡職盡責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可是在現實中,往往是語言的巨人居多,真正能說到做到的人很少。

落實最重要的忌諱就是“理論上的巨人,行動中的矮子”。口頭理論再好,如果隻是坐而論道,光說不練,永遠也產生不了任何效果,因此目標有了,方向明了,心態好了,能力足了,就要立即行動,這樣落實才會有結果。

公元前233年的冬天,馬其頓亞曆山大大帝進兵亞細亞。當他達到亞細亞的弗利吉亞城的時候,聽說城裏有個著名的寓言:

傳說,戈耳迪是個貧苦的農夫,有一天與妻子乘著牛車來到了弗利吉亞,此前弗利吉亞人(生活今天土耳其中部)接到神諭,稱第一個駕著牛車來到弗利吉亞的人便是他們的國王。因此,戈耳迪就被推舉為國王。為了感謝神恩,戈耳迪把牛車獻給了天神宙斯,並將牛車綁在宙斯神廟的柱子上。繩結是用山茱萸樹皮製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緊。神諭因此預言,誰能解開這個難解的結就可以征服整個亞洲。各國的武士和王子都來試圖解開這個結,可是總是連繩頭也找不到,根本不知從何下手。

年輕氣盛的亞曆山大自然不會錯過這種機會,馬上命令人帶他去看這個神秘的結。亞曆山大觀察這個結很久很久,同樣連繩頭也找不到,直到最後還是無法打開這個結,亞曆山大突然想到:“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行動規則來解開這個繩結呢?”

於是,他抽出寶劍,一劍辟開了這個難解的結,並聲稱:“我解開了這個結!”這個保留了幾百年的神秘之結就這樣被亞曆山大解開。

因此,隻有行動才能創造結果,如果把落實隻放在口頭上說一說,在會議上走一走過場,是無法得到結果的。

在落實中,我們肯定會麵臨很多艱難任務或者難題。麵對這些難題,我們的心裏肯定會閃出很多想法:害怕失敗,害怕經驗不足。但是,在麵對這一切的時候,必須拋棄一切恐懼和疑慮,立即動手去做。除了結果沒有任何其他的東西可以帶來真正的影響。立即動手正是去獲得結果的第一步。

在行動過程中,有短暫的成功,也有暫時的挫折和失敗。要使意誌行動的目的最終實現,就要有對待成敗的正確態度。既不要迷失在成功的喜悅裏,造成後麵意誌行動的輕率和盲目,也不要因一時的失敗就喪失信心,半途而廢。特別是對待失敗,應該冷靜地分析原因,總結經驗,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著名美國時間效率專家蘭肯曾經這樣說:“麵對任何任務,沒有不可能完成的,沒有特別可怕的,你需要的僅僅是開始做起來,這才是你最應該關注的。因為它將使你獲得先機與繼續行動的動力,而這樣的‘僅僅做起來’也最終將帶領你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