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落實力的員工不能止步於解決問題,應對危機,而且要努力——化危機為轉機,這才是落實的最高境界。
超越危機,傑出落實
在落實的過程中,常常有我們意想不到的危機出現,因此,我們一定要提高自己處理危機的能力。
沒有人願意遭遇危機,但是,危機和成功就像是孿生兄弟,想成功就避不開危機。危機可能是來自於個人生理、心理,也可能是來自於外界因素。無論哪一種,隻要你拿出勇氣,充滿信心,積極想辦法,都能克服。不僅如此,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危機中常常蘊含著轉機,關鍵看你能不能想到。
如果你在某方麵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不要自卑,不要害怕,更不要怨天尤人。因為,一個人的缺陷有時候就是上蒼給他的成功信息。
一位名叫阿·費烈德的外科醫生在解剖腎病患者的遺體中發現,死者體內那隻患病的腎,要比正常的大,而且,另外一隻腎也大得超乎尋常。後來,在多年的醫學解剖過程中,他不斷地發現包括心髒、肺等幾乎所有人體器官都存在著類似的情況。
在大量的研究和臨床實踐基礎上,他撰寫了一篇頗具影響的論文,從醫學的角度對這種奇特的現象進行了分析,並做出了解釋。他認為,那些患病器官並不如人們想象的那樣糟,相反在與疾病的抗爭中,器官的功能不斷增強,甚至比正常的器官機能更強。假如有兩隻相同的器官,當其中一隻器官死亡後,另一隻器官就會努力承擔起全部的責任,從而使健全的器官變得強壯起來。
這種病理現象,也延伸到了社會現實中。許多搞美術的學生的實際視力大不如人,有的甚至是色盲。一些頗有成就的教授之所以走上藝術道路,大都是受了生理缺陷的影響。生理上的缺陷不是阻止了他們,相反促使他們走上了藝術道路。
自然界中也不乏這樣的例子。鯊魚沒有魚鰾,所以它隻能無止境地遊動,正因這種永不停息的遊動,使它成了海中霸王。
阿·費烈德將這種現象稱為“跨欄定律”,即一個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決於他所遇到的困難的程度。
如果你留意,你就會發現,許多時候,我們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優勢上。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看似矛盾卻又是現實,因為缺陷常常給我們以提醒,而優勢卻常常使我們忘乎所以。
三個旅行者早上出門時,一個旅行者帶了一把傘,另一個旅行者拿了一根拐杖,第三個旅行者什麼也沒有拿。晚上歸來,拿傘的旅行者淋得渾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跌得滿身是傷,而第三個旅行者卻安然無恙。
於是,前麵的旅行者很納悶,問第三個旅行者:“你怎會沒有事呢?”第三個旅行者沒有回答,而是問拿傘的旅行者:“你為什麼會淋濕而沒有摔傷呢?”拿傘的旅行者說:“當大雨來到的時候,我因為有了傘,就大膽地在雨中走,卻不知怎麼淋濕了;當我走在泥濘坎坷的路上時,我因為沒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仔細,專揀平穩的地方走,所以沒有摔傷。”
然後,他又問拿拐杖的旅行者:“你為什麼沒有淋濕而摔傷了呢?”拿拐杖的說:“當大雨來臨的時候,我因為沒有帶雨傘,便揀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沒有淋濕;當我走在泥濘坎坷的路上時,我便用拐杖拄著走,卻不知為什麼常常跌跤。”
第三個旅行者聽後笑笑說:“這就是為什麼你們拿傘的淋濕了,拿拐杖的跌傷了,而我卻安然無恙的原因。當大雨來時我躲著走,當路不好時我細心地走,所以我沒有淋濕也沒有跌傷。你們的失誤就在於你們有憑借的優勢,認為有了優勢便少了憂患。”
在中文裏,“危機”這個詞是由兩個字組成的,一個字的意思是“危險”,另一個字的意思是“機遇”。通常,保守膽怯的人習慣性地隻看到“危險”,而看不到“機遇”;那些膽大心細,敢想敢幹的人卻能撥開危險的迷霧,看到機會,而抓住機會離成功就不遠了。
這個觀念是我們老祖宗早就了解的。中國文化非常英明地認為:出現危機可能是取得發展與進步的大好時候。
南宋紹興十年七月的一天,杭州最繁華的街市失火,數以萬計的房屋商鋪被大火吞沒,頃刻間化為灰燼。一位裴姓富商,苦心經營了大半生的幾間當鋪和珠寶店也被大火所包圍。眼看大半輩子心血即將毀於一旦,但他卻沒有讓夥計和奴仆衝進火海,幫他搶救珠寶財物,而是不慌不忙指揮大家撤離,一副聽天由命的樣子,令人疑惑不解。
事後,裴先生不動聲色地派人四處收購大量木材、毛竹、磚瓦、石灰等建築材料。不久,朝廷下令重建杭州城,因建築材料短缺,凡經營銷售建築材料者一律免稅。杭州城裏一時大興土木,建築材料供不應求,價格陡漲。裴先生經營建材所得遠遠大於被火災焚毀的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