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導我們必須拒絕幻想、擁抱認同。適當的認同,意味著我們必須擅長跟別人配合,與社會融合為一,才能獲得成功。要擁有這種認同,通常必須具備以下的特質:外表看起來充滿自信、知識、競爭力,以及有辦法控製住情緒。於是,我們學會了自我控製,但大多數的人卻因此喪失自我和對周遭人、事、物的熱情。
這種情形尤其以男性為最。男人被界定為不可以在公共場合表現出自己的情緒;相對的,情感的表達早就被貼上“女性的弱點”的標簽。因此,現今有許多專業的職業婦女紛紛仿效男性,希望借此得到較多的晉升機會(當然,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她們的情感被壓抑了)。
我們的社會將生氣、憤怒、悲傷、厭惡、孤寂、難過、恐懼、害怕、嫉妒、罪惡感、欲求、麻木不仁、自我厭惡、不安全感……種種情緒視為負麵、痛苦和不舒服的。
一旦任何人表達了上述的一種情緒,人們大多會感到非常不自在。在這裏,我們強調的是和社會價值觀背道而馳的觀點。我們不認為人需要摒除以上種種情緒,這些不一定都是負麵的,它們是我們的一部分。倘若我們麵對這個事實,更能體驗而非壓抑自己的情緒,如此一來,即能終止內心掙紮和整個社會暴力的惡性循環。隻要我們以歡迎和接納的態度,來麵對自己的情緒,就等於在擁抱全部的自己。
一味地批評自己的思想和情緒,仿佛拿把刀挫自己的銳氣。一旦有了批評,我們便會為身上的這些標簽痛苦不已。因為情緒和思想都屬於我們,為它們貼上標簽,內心就會產生羞恥、焦慮和分離感。其中這個分離感不但會造成我們內心的衝突,同時也導致我們跟社會其他人格格不入。於是,我們會設法將自己分解,區別好的自我和不好的自我。
此外,我們也自認為跟周遭的人不太一樣,別人不是比自己好,就是比自己不好。於是乎,我們常會覺得自己比某些人卑微,而且比起這些人來也顯得力量微薄。也會讓“無力感”充斥在自己的生命中,使得我們覺得自己猶如社會的受害者。
甚至有時候,為了迎合他人的認同,我們會選擇抗拒自己當下的情緒。在這種情況下,你可得當心,因為這是正在把自我和感情剝離出來。把你的感情凍結起來,要知道這是一種犧牲自我內心的情感作為,讓我們背叛了心、背棄了自我,同時蓄意降低自我的熱忱,削弱了我們本身的力量。
何謂“負麵情緒”?
近幾年來,我們熱衷於追求精神層麵的成長。大多數人認為,那些精神層麵發展良好的人不會有“負麵情緒”。於是,人們一窩蜂地學習靜坐、冥想,希望借此驅除負麵情緒。
事實上,並沒有所謂的負麵情緒存在。我們麵對的隻是情緒而已,隻要我們不批評自己的難過、厭惡、恐懼和生氣,就等於我們認同自己,可以從內心獲得無比堅定的力量。
對於情緒,唯一我們必須做的,就是有意識地體驗它們。
你是不是有時會否認自己也曾嫉妒好友?這樣你就沒辦法忠於自己的感覺,同時也阻礙了彼此的親密關係。反之,如果你能向朋友坦誠你的嫉妒,你們之間會更親密,不會有誤會產生。
情緒並不能代表個人,它隻是我們的一部分,因此,通常人們不會因我們一時的情緒,否定了我們的人格、個性,但是借由坦承彼此的情緒,可以促進雙方的溝通與了解,讓你們的關係更明朗、情誼更堅定。一旦你認清了這個事實,就不會再浪費精力去壓抑或抗衡自己的情緒。
而且一旦你向對方坦承你們的關係不穩定,也就意味著你會打開全部的心智,全力迎向這個挑戰。反之,假如你一味地想隱瞞這個事實,那麼即使你們人在一起,心也並非完全同在。而且別忘了,對方也是一個有情緒感應的人,當你從彼此的關係中退縮時,他也感受得出來,於是,你們的相處被你的恐懼和不安充斥且僵在那裏。
精神層麵的成長,並不代表我們得通過和別人分離來獲得優越感,而是讓我們感受到身體、心智和精神所涵蓋的整體自我。當然,這種成就的完成,沒有一定的終點或標準可言,每一小步的長成,都能夠讓我與自我更加合二為一,促使我們更進一步與自己的其他部分、和周遭的人、和那些值得讓我們仿效的人,發展出更健康和諧的關係。
如果你否認自己的恐懼感,即意味著你沒辦法體驗或發泄怒氣,且抑製了那個有效的情緒資源。再者,一旦遏阻了生命活力的重要構成因素,等於耗盡對自我的全部熱情(這股熱情,是賴以為生的力量)。到後來,變得沒有一件事是可以自我超越的。於是有人希望借由放鬆、靜坐的幫助,控製好自己的情緒,但通常這些人不太願意去體驗情緒。
真實的情況是,我們根本不需要控製情緒,我們所需要的是能夠把情緒經過組織安全地表達出來,而不是抑製自己的怒氣,等到哪天壓不住了才爆發出來,甚至是這股怒氣在心中發酵、積壓,直到有一天,它以最具殺傷力的形式釋放出來。
尤有甚者,倘若依舊誤用靜坐放鬆技巧來否認情緒的存在,會在體內創造一股壓迫的力量。這股壓迫的力量,正是導致人們患病的誘因。囫圇吞棗的方式,並不能解決我們的情緒問題,人深埋在內心深處的情感不會因此而消失,唯有當我們找到認同看重感情的看法時,它才會逐漸融入我們,和我們合為一個完整的個體。
所以,我們必須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逃避。如果不能有意識地體驗感官,就無法懂得身體所提供的暗示:胃痛,告訴我們內心的惶恐;喉嚨哽咽,表示那一刻我們想呐喊;至於臉部通紅,則意味著我們正處於大怒或羞赧的狀態中。因此,如果我們不將情緒表達出來,就表示我們忽略了身體,讓我們自己變得脆弱不堪,甚至引起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