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實驗:一位教授在桌上放了一杯溫水,用特殊方法讓它保持恒溫,然後又在桌上放了一杯熱水和一杯冷水。接下來,教授先讓學生將手放入冷水中,再放入溫水中,學生感到溫水很暖和。之後,教授又讓學生先將手放入熱水中,再放入溫水中時,學生感到溫水很涼。同樣一杯溫水,隻是因為方式的改變,學生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這就是著名的“冷熱水效應”。
同一杯溫水,保持不變的溫度,緣何會出現兩種不同的感覺呢?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杆秤,隻不過每個人的秤砣並不一致,也不固定。心理發生變化,秤砣也隨之變化。如果秤砣變小了,稱出來的物體重量就大。反之,如果秤砣變大時,稱出來的物體重量就小。可以說,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多多少少會受這個秤砣的影響。
人生在世,如果巧妙運用“冷熱水效應”不但不會降低形象,還會贏得對方的好評。比如,事業滑坡時,不妨預先把最糟糕的事態委婉地告訴別人,以後即使失敗也可立於不敗之地。再比如,要說令人不悅之言時,不妨事先聲明,這樣就不會引起他人反感,反而讓對方體會到你的用心良苦。
同樣的道理,在家庭教育方麵,隻要你運用好“冷熱水效應”,就會在孩子身上發揮出意想不到的作用,讓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
妞妞小的時候,妞妞媽媽一直想讓女兒學會自己穿衣服,可是每次她都嫌麻煩,不願自己穿。
有一次,妞妞媽媽借口忙事情就沒給她穿,結果那天妞妞在被窩裏賴了一早上,最後還是媽媽妥協了。
這件事情之後,妞妞媽媽想了一個辦法。
每次女兒起床時,她就一手拿上衣,一手拿褲子,溫和地對妞妞說:“你是願意自己穿上衣呢?還是自己穿褲子呢?”
那個時候正值冬天,對妞妞來說,穿褲子比穿上衣要容易些,於是她樂嗬嗬地選擇了穿褲子。後來,春天到了,穿上衣又要比穿褲子容易些,於是妞妞又樂嗬嗬地選擇了穿上衣。
就這樣,妞妞媽媽幾乎沒費什麼口舌,就讓女兒學會了自己穿衣服。
生活中,很多父母因為愛孩子,總是不自覺地就照顧過了頭。但是,教育孩子的基本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孩子自理、自立的能力。
不得不說,故事中的妞妞媽媽是一位巧妙地運用了“冷熱水效應”的家長。當然,更值得欣慰的是,她並非一位控製不住出手相助的衝動,為孩子包辦代替的家長。這位家長先通過一兩處“伏筆”,使孩子心中的“秤砣”變小,如此一來,“稱出來的物體重量”自然也就變大了。
事實上,當家長無法直接給孩子端來一盆“熱水”時,不妨先給他端一盆“冷水”,然後再給他端一盆“溫水”,這麼一來,孩子便會欣然接受,逐漸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而家長也會從中收獲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天懂點習慣心理學
在孩子的幼年時期,家長就要盡早地培養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要不然等孩子大了就難以糾正了。不妨看一看下麵幾個要點:
◎◎培養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生活能力
比如,3~4歲時要會用勺,4~5歲時學會使用筷子等,這樣才能使孩子學會更多的本領,逐漸提高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
◎◎豐富孩子獨立生活的經驗
家長要給孩子更多練習的機會,讓他們學會做更多的事情。比如,孩子鞋帶開了,家長不要急於彎腰給孩子係好,而是教會孩子方法和技能,教孩子克服困難,自己學會係鞋帶。
◎◎家長要做好孩子的榜樣
孩子渴望模仿成人,成為像父親、母親、老師一樣的人,因此成人是孩子學習的榜樣,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家長要處處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教育孩子。
與此同時,家長一定要意識到由於孩子能力有限,雖說也有自己做事的願望但是還做不好,這時大人要給予幫助和指導,但是不能張口就斥責,也不能出手“相助”。而且當孩子做對了的時候,家長也要及時給予恰當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