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做事要有始有終——半途效應(1 / 2)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當人們對一個目標的追求做到一半時,常常會對自己能否達到這一目標產生懷疑,甚至對這個目標的意義產生懷疑,此時會變得極為敏感和脆弱,進而出現一種無心繼續的負麵影響,最終很可能以半途而廢收場,這一現象心理學上稱為“半途效應”。

在人們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克服可能出現的各種起伏情緒,杜絕半途效應,才能更好地穩住陣腳,以致取得最後的成功。同樣的道理,麵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專注力不夠、做事有始無終的問題,做家長的不能一味地批評孩子沒耐心、沒毅力,而是要認真想一想,孩子怎麼會這樣,隻要找到問題的症結,你的管教對孩子而言才會是一件幸事。

冰冰四五歲的時候,看到媽媽剛買回的積木,總會滿腔熱情地將積木攤在沙發上,然後專心致誌地玩起來。開始的兩三天,冰冰的熱情還非常高,但是沒過幾天,她對搭積木就失去了興趣,連看都不看一眼。

剛開始,冰冰家長還以為小孩子就是喜新厭舊,就沒有放在心上。後來,冰冰家長陸陸續續地給她買了很多玩具,每次新玩具買回來,她都是滿腔熱情,但是等三分鍾熱度過去了,便很快對新玩具失去了興趣。

玩玩具如此,做別的事情,冰冰也總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沒個長性。

到了幼兒園,冰冰不能像別的小孩一樣好好聽課。不是東張西望,就是搞小動作,有時候甚至還會整節課都隨意走動,停不下來。而且隻要周圍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能引起她的注意力。但是,即便如此,每一次冰冰對任何事情都是三分鍾熱度,很難獨立完成一件事,這讓父母和老師都頭疼不已。

為此,冰冰家長非常擔心,孩子長大後會不會做事三心二意、有頭無尾,事事無成呢?

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會抱怨,自己的孩子做什麼事都是三分鍾熱度,好像做什麼都沒辦法持久堅持。其實,父母不能光看事情的表麵,而是應該嚐試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理解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

兒童的正常發展源自專注於某項“工作”,但是多數成人不了解這一點,於是常常會無意中打斷孩子的專注行為。比如,孩子正入神地用積木搭高樓時,客人來訪,家長會催促孩子叫人;孩子正投入地玩沙時,家長會大呼“回家吃飯了”。這種時候,孩子隻好以尖叫、哭泣、打家長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專注行為被家長隨意打斷、隨意阻止的那種痛苦。而家長呢?幾乎根本沒能真正理解孩子內心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所表現的種種抗爭,反倒視孩子的難纏之舉為不禮貌、不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