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首因效應(2 / 2)

從這兩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不管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第一次”往往是孩子習慣養成的一個基礎。而另一方麵,作為家長不僅要謹慎對待孩子的第一次成功、第一次失敗,還要利用好這些“第一次”鼓勵孩子養成一個好習慣,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才是“愛與自由”的教育。

每天懂點習慣心理學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任何事情都是新鮮的,自然會遇到許多個“第一次”。在這些“第一次”中,有些是值得父母驕傲的,有些則是讓父母頭痛不已的。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好的開端,為了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運用“首因效應”時又該注意些什麼呢?

◎◎學會賞識孩子的主動

研究發現,孩子在學走路、學說話的時候,進步總是最快的,而且每個孩子也能順利地學會走路、學會說話,原因在於父母對孩子的每一個進步都給予非常的關注,這種賞識的心態傳遞給孩子以後,他們自然會繼續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就。這麼看來,當孩子第一次做某件事情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學會賞識孩子的一舉一動。比如,孩子第一次幫你倒水,不要忘了說聲“謝謝”;孩子第一次為你遞上拖鞋,要微笑著表現感謝……隻有在父母賞識的目光下,孩子才會感覺到父母的愛,才樂意去做第二次、第三次、更多次的好行為,通過這種不斷的正麵強化,孩子便能養成良好的習慣。

◎◎以寬容的心態對待孩子的過失

每個孩子都會經曆第一次,而第一次又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這是因為年幼的孩子身心發育不健全,動手能力差,做起事來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再加上麵對精彩的世界,他們很想做一點事,也很想幫大人做一點事,但是,盡管有良好的動機,孩子往往會把好事變成壞事。遺憾的是,麵對這種情況,很多父母不是嗬斥就是責罵,結果孩子漸漸地就會失去嚐試的勇氣。其實,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生來就會做一件事情,而第一次做的時候也難免會犯錯誤。麵對這種情況,父母要像以寬容的心態接受孩子的第一次一樣,以寬容的心態對待孩子的過失。當然,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入情入理,千萬不能講大道理,空洞說教,這樣反倒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此外,對於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父母也應該及時進行製止。當然,嚴厲製止並不是簡單粗暴地打罵孩子,這樣隻會讓孩子覺得自尊受到貶低,身體受到摧殘,無法真正觸動孩子的心靈。而是要耐心地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幫助孩子把不良的行為和思想消滅在萌芽狀態。

和孩子對話是一門有規則的獨特藝術,有它自己的含義,他們的信息裏經常有需要解讀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