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中,“首因效應”是指在短時間內以片麵資料為依據形成的印象。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一個人初次會麵時,45秒鍾內就能產生第一印象,這一最先的印象能夠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占據著主導地位。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感覺,一組數據、一篇文章,開始的內容往往比後麵的內容要容易記得多,這就是“首因效應”在起作用。這是因為新的刺激總能引起更強烈的興奮,並在大腦皮層留下更深的痕跡,即便日後回憶起來也會更容易,“先入為主”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這也正是為什麼人們往往對堪稱“第一”的事物印象更為深刻的原因所在。
對於孩子而言,“首因效應”也不例外。他們往往對第一次受表揚、第一次挨批評印象非常深刻,而對第二次、第三次的印象卻模模糊糊。這一心理學效應運用在家庭教育中,就是要求我們的家長重視孩子的多個“第一次”,並利用好這些“第一次”,培養鼓勵他們養成一個好習慣。下麵我們就來看看這樣兩個教育案例。
案例一:
小傑是個聰明、活潑的孩子,可是一旦麵對老師布置的小作業,比如手工、畫畫等等,他總是抓耳撓腮,不知如何應對,不僅如此,對學習本領的興趣也沒有以前那樣濃厚了。為什麼會這樣呢?這還要從小傑念幼兒園小班時說起。
那時,小傑正在念小班,因為貪玩忘了做作業,而第二天一早還要交給老師。小傑媽媽知道了,也很著急,就催小傑趕快寫,可是小傑左顧右盼地,就是集中不了注意力。媽媽越看越急,就連忙幫小傑完成作業。很快,在媽媽的幫助下,小傑的作業完成了。看著作業完成了,小傑也終於美美地回屋睡覺了。
然而,自從這件事以後,小傑時不時地就會找借口忘記做作業,並且還學會了用眼淚向爸媽求救。當然,小傑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也是不可能體現出來的。
案例二:
最近一段時間,小可在學校學了速心算,回家後對著作業還發了半天呆,不知如何下手。思來想去,小可去找媽媽求助,但是媽媽卻告訴她:“你先好好想想老師在課堂上教的內容,再研究研究你的作業,如果還是不會,再來找媽媽。”
小可聽了媽媽的話,回到自己的房間,當她把老師教過的內容看了一遍又一遍後發現,原來速心算的內容這麼簡單,她已經完全掌握了。
從此以後,小可養成了一個習慣,那就是不管是學習上的事情,還是生活中的事情,她都會這麼說:“別著急,讓我研究研究。”隻要是自己動腦筋能解決的,她從來都是自己去解決;隻有自己解決不了了,她才會去向爸媽求助。
兩個家長對待孩子的“第一次”,采取的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和方法,最後得到的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小傑家長沒有留給孩子自己動腦思考的機會,反倒替孩子完成任務,使小傑產生了這樣一個想法,完不完成老師的任務都是一樣的,反正到時候爸媽會幫我,而這也成了滋生不良習慣的開端。同樣遭遇的是困境,小可媽媽卻沒有包辦代替、越俎代庖,反倒是引導並鼓勵孩子自己動腦筋去解決問題。事實證明,小可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了第一個困難,而這件事情也在潛移默化中使他產生了這樣一種想法,任何困難通過努力都是可以由自己解決的。長此以往,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小可漸漸養成了不怕困難,遇事積極思考、積極動手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