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把鯨魚和小魚放入大木箱,很快小魚被吃光了。科學家又把一塊玻璃板放進木箱,將鯨魚和小魚隔在兩邊。當鯨魚看到小魚,便朝它們遊去,可是因為鯨魚區分不開有沒有玻璃板,結果撞到了玻璃板上。之後,鯨魚仍然朝獵物遊去,每次都撞得昏天暗地,直到它終於明白眼前這些小魚是吃不到的。接下來,科學家拿走了玻璃板,小魚看到鯨魚後紛紛亂逃,鯨魚卻視眼前事物於無物,再也沒動過心思。最後,強大的鯨魚居然餓死在水槽裏,鯨魚的獵食本能也因為沒有得到強化而消失了,這就是著名的“強化定律”。
“強化定律”告訴我們本能的一些東西,在沒有得到強化後也會消失。對於成長的孩子來說,日常生活中的好習慣和壞習慣都同時存在,但是一直以來,如何鼓勵孩子保持好習慣,又如何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卻是困擾很多父母的一個難題。
其實,在處理孩子的事情上,如果父母獎懲分明,關注和鼓勵孩子正確的行為,就會使之強化;同樣批評和糾正孩子的壞習慣,也會使之消失。如此看來,適當運用“強化定律”來管教孩子,孩子好習慣的培養就會變得容易很多。
小傑是個小男孩,從小脾氣就不太好,很容易生氣,而且一不高興就會亂砸東西,在地上打滾。
有一次,小傑爸爸帶他到朋友家玩,朋友家也有一個年齡相仿的小男孩,叫大寶。兩個小朋友玩著玩著,因為一輛玩具汽車發生了狀況,就吵吵嚷嚷起來。這輛玩具汽車是大寶最喜歡的一輛汽車了,大寶看到小傑拿著它,就想拿回來。
小傑爸爸見狀就讓兒子把玩具汽車還給大寶,他可以玩其他的車。可是,小傑一下子被激怒了,哭著把汽車砸到牆上,大寶外婆就去勸他,小傑又把別的汽車撿起來砸向外婆。
大寶看到這一幕,有點吃驚,估計他是從來沒有想過可以這樣來出氣,大寶爸爸立刻把他抱出這個房間。
之後,大寶爸爸對其他人說:“我們來冷處理,大家都不要去理他。”於是,大人和孩子都在客廳講話吃東西了,隻留下小傑自己待在臥室裏。這個時候的小傑,東西是不砸了,但是卻躺在地上一個勁地哭,然後哭聲越來越小,慢慢地就聽不見了。
小傑媽媽看到孩子差不多平靜下來了,就進去和他講道理。最後,小傑媽媽讓他說“對不起”的時候,他也說了。
從此以後,每當出現這種情況,小傑爸媽就對他進行冷處理。類似事情經曆幾次之後,小傑亂發脾氣的行為就因為沒有得到強化而逐漸消失了。
很多時候,不少父母經常會抱怨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盡管我們的家長對這樣的孩子用盡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利誘他、嗬斥他、哄騙他,但是終究沒能起到作用,孩子的不良行為依然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