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別對孩子實施“語言暴力”——瀑布心理效應(1 / 2)

某人一句隨便說出的話,卻弄得別人十分“不得意”,有點“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意味,這一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瀑布心理效應”,即信息發出者的心理比較平靜,但傳出的信息被接受後卻引起了不平靜的心理,從而導致態度行為的變化等。這種心理效應現象就像大自然中的瀑布一樣,上麵平平靜靜,下麵卻飛花騰霧。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明明是無心的一句話,卻“有意”地傷害到了別人。所以,與人溝通時,一定要謹言慎行,注意自己說話的分寸。同樣的道理,為了與孩子達成美妙的交流溝通,結束與孩子的衝突對抗,父母與孩子溝通時也要注意說話的分寸。

然而遺憾的是,盡管人們對“家庭暴力”這種社會現象深惡痛絕。但是,很多家長還沒有意識到:我們平時與孩子說話時,也常常存在“語言暴力”。這種隱性的暴力遠比“家庭暴力”對孩子的影響要嚴重得多。這些語言傷害不僅侮辱了孩子人格,損傷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摧殘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且還會導致孩子心智失常,喪失生活勇氣,甚至引發厭學、逃學、違法犯罪、自殺等嚴重惡果。這不僅是家長的悲哀,更是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悲哀!

7歲的思羽給金魚換水時,不小心把魚缸摔碎了。他的爸爸一把拽過兒子,氣呼呼地說:“下次你再摔碎魚缸,我就打碎你的頭!”孩子嚇得大哭不止。

思羽8歲時,有一次偷拿了家裏的錢,買了喜歡的小零食。他的爸爸發現後,一頓“狼煙火炮”:“這還了得嗎?你天天這樣偷下去,早晚要被警察抓進監獄!”

念了小學的思羽,有一次數學成績考得不理想,思羽爸爸不是設法引導孩子自行思考,而是這麼跟孩子說:“你看看樓上的××,人家就能考90多分,你才考60分!你是怎麼學的,光想著貪玩了,哪是讀書的料,你這孩子簡直無藥可救了!”

的確,生活中不少父母教育子女時常會發出這樣的聲音:“你這麼貪玩,哪是讀書的料”;“這孩子無藥可救了”;“看看誰家的孩子樣樣都行,就你不行”;“你再這樣我不要你了”……對孩子的行為感到不可理解時,還會這麼說:“你是傻瓜嗎”“你長大不會有出息的”“看你這個樣子,不成器的東西!”

也許,正在“氣頭”上的家長隻是為了出一出氣,但是你在不經意間說出暴風雨一樣的批評,卻很有可能引起孩子巨大的心理波瀾,就如大自然的瀑布一樣,上麵平平靜靜,下麵卻濺花騰霧。

縱觀現代家庭中的“語言暴力”,主要分以下幾種:一是恐嚇。經常用話恐嚇孩子,容易使其產生緊張、焦慮、抑鬱、敏感、恐懼等心理反應,嚴重的還有可能造成孩子智力低下、發育不良,出現神經衰弱、偏執、強迫等症狀。二是攀比。不少家長對孩子期望值過高,以至於孩子在某一方麵,比如考試成績不夠好,或是沒有達到家長要求時,總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攀比。經常會不顧孩子感受就脫口說出這樣的話:“你瞧瞧××,人家不是班幹部,還比你這個班長還優秀!”類似這樣的“訓斥”,在現代家庭中可謂比比皆是。也許,家長堅信這類語言是在“激勵”孩子的鬥誌,其實卻是在抹殺孩子的自信,而且還會使他們養成自卑、壓抑的性格。還有一種是故意誇大事實。有些家長在批評孩子時,故意把孩子的錯誤放大,以為這樣可以讓孩子深刻地認識到錯誤。其實這麼做更易使孩子產生畏懼心理,為撒謊、吵架、欺騙等行為埋下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