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人效應”是指對方把你與他歸於一類。在人際交往中,如果雙方關係良好,一方就會很容易地接受另一方的某些觀點、立場,甚至難以拒絕對方提出的為難要求。比如,同樣一個觀點,如果出自喜歡之人的口,接受起來就又快又容易;反之,如果出自討厭之人的口,則會本能地加以抵製。
生活中,當別人企圖說服你時,你常常會覺得對方根本就不理解你,不懂你的心思,不懂你的感受,不懂站在你的角度看問題,所以你無法接受對方的任何建議,甚至他說了什麼你也懶得去聽。同樣當你企圖說服別人、給別人提建議時,如果你不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看問題,別人也無法接受你的觀點。可是,如果你能換個角度,讓對方覺得你是他的“同類人”、“自己人”,那麼事情往往好辦得多。
“自己人效應”同樣也適用於家庭教育中。當父母和孩子像朋友一樣交往,使自己成為孩子的朋友、貼心人時,孩子自然就願意與你交流、發自內心地聽你的話,在這種溝通方式下,親子雙方自然會產生感情的共鳴,教育的目的也就更容易實現了。
6歲的勤勤在客廳玩耍時,一不小心把爸爸從國外帶回來的一個精致裝飾品給打碎了。
媽媽看到摔碎了的裝飾品,一臉的可惜和遺憾,責怪他做事情怎麼這麼不小心。後來,媽媽越說越氣,忍不住要對勤勤發火,但是當她看到勤勤嚇壞的樣子時,不但沒有發脾氣,反而蹲下來安慰他:“嗯,沒關係,媽媽小時候也有不小心打碎東西的時候。不過,以後你一定要小心一點兒。”
聽了媽媽的這番話,勤勤的表情由驚嚇變為驚奇,最後竟然哭著撲到媽媽懷裏。
幾天後的一個周末,媽媽打算帶勤勤出去玩,出發前,媽媽問勤勤:“你想吃什麼零食?媽媽去給你買。”勤勤想了想,搖搖頭說:“媽媽,我什麼零食也不想吃,你把買零食的錢攢著買個和爸爸帶回來的一模一樣的裝飾品,好嗎?”勤勤的回答讓媽媽感動了很久,她暗自慶幸,慶幸孩子打碎花瓶的那一天她沒有對孩子發脾氣,慶幸自己對孩子運用了正確的教育方式。
在很多家長看來,孩子做了錯事,批評和懲罰似乎都是天經地義的事,而很少有家長會考慮孩子的心理感受,更不會考慮自己的教育方式對孩子而言是否會帶來幫助亦或是造成傷害。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故事中的這位家長卻做得十分到位,孩子闖了禍,她非但沒有懲罰孩子,反而主動安慰孩子。當然,更值得慶幸的是,這位媽媽做了一件讓孩子受益終生的事,那就是管教孩子時,運用了“自己人效應”,也就是用自己小時候的相同經曆,把孩子與自己視為一體,這樣就在無形中縮短了家長與孩子的心理距離,讓孩子把家長當做“自己人”。在孩子看來,家長就是在為他說話,當心與心的距離被拉近後,孩子自然會消除心理壓力,不會對你存有戒心,這樣他們很容易就會接受家長的教育了。
每天懂點溝通心理學
和孩子溝通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當然這其中也不可缺少教育的方式方法,怎樣和孩子成為“自己人”也是如此。
◎◎讓孩子和自己處於平等地位
在很多父母看來,自己是長輩,理應高高在上,其實正是這種想法造成了親子之間的“代溝”。然而,平等地對待孩子、縮短親子之間的心理距離才是至關重要的。因此,作為父母,先要拋棄居高臨下的姿態,“蹲下身子”與孩子交流,你的改變無形中會為孩子營造一個平等的環境,慢慢地,他們就會養成獨立、有主見、意誌堅強的性格,而且也富有獨創精神。
◎◎不要站在孩子的對立麵
但凡有智慧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都不會把孩子推到自己的對立麵,擺出一副居高臨下的姿態,反倒是主動親近孩子,和孩子交朋友,充分尊重孩子。要知道,孩子的成長無時無刻都需要愛的滋潤,如果愚蠢地用壓製、傷害、打擊甚至是恐嚇的方式來對待孩子的情緒和想法,隻會偷走孩子的幸福與快樂。
◎◎尋找和孩子相似的地方
每個人都有他們對人對事的見解,喜歡的生活方式,自己的興趣愛好,孩子也不例外。為了把孩子當成“自己人”,父母在跟孩子溝通時還要試圖尋找和孩子相似的地方。比如,孩子興致勃勃地向你講他崇拜的偶像的新聞時,你就不要帶著自己的主觀見解,不解地說:“我就不明白了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迷這些事情呢,有這點工夫學點什麼不好。”這樣說隻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既然不明白我,那麼再說下去也沒有意義,結果孩子便不再與父母說他的想法,轉而去尋找與他有共同話題的朋友了。
總之,親子溝通時,要想使你的話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成為孩子最信賴的好朋友,靈活掌握“自己人效應”不但不會讓你疲憊不堪,也會讓孩子活出最優秀的人生。
成長中的孩子總有各種各樣的煩惱,這些煩惱也牽動著每一位父母、每一個家庭。解放孩子的手腳,把成熟和成功的品質帶給孩子,這是孩子必然要經曆的,也是家長必然要麵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