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別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投射效應(1 / 2)

心理學家對80名大學生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詢問他們是否願意背著一塊大牌子在校園裏走動。結果48名大學生願意,並且認為其他人也會這麼做;而拒絕的學生則普遍認為,極少數人才會這麼做。可見,這些學生將自己的態度投射到了別人身上,這一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投射效應”。

日常生活中,“投射效應”這一心理現象非常多見。比如,自我感覺良好的人會認為別人也都認為自己很出色;敏感多疑的人會認為別人總是不懷好意;心地善良的人會以為別人也是善良的;經常算計別人的人會覺得別人也在算計他;喜歡說謊的人會認為別人總是在騙自己……人們常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歸屬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具有同樣的特征。

不僅如此,作為家長的我們,也總會把自己的想法和意願投射到孩子身上。比如,家長喜歡讀書,就希望孩子沉浸在書海中;家長是學醫的,就希望孩子將來從事醫學工作……然而,盡管家長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父母的投射心理往往得不到滿足,投射效果甚至等於零。孩子不能或是不願按父母規劃好的人生道路走下去的事例簡直是不勝枚舉。

事實上,家長必須認識到,人與人之間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如果投射效應過於嚴重,總是以己度人,那麼我們將無法真正了解孩子,也會限製孩子的成長。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而是應該學會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出生在一個民主的家庭,他的媽媽總是非常尊重他的想法。在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上,隻會給富蘭克林提出一些建議。在這位母親看來,尊重孩子的意願和想法,給孩子一個自由成長的空間,可以使他盡情地享受童年的歡樂,這對孩子個性的發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有很大幫助。

幼年的富蘭克林長著一雙碧藍的大眼睛,鼻梁挺拔端正,滿頭金色的卷發,給人英俊、神氣的感覺,特別招人喜愛。

對兒子這頭漂亮的卷發,媽媽自然是非常喜歡,而且也很喜歡用各種服裝來打扮年幼的富蘭克林。但是,當媽媽為小富蘭克林選擇衣服時,他卻並不怎麼喜歡。

有一次,媽媽想給小富蘭克林添置一套縐布質地的衣服,他卻並不是很喜歡,盡管媽媽是那麼樂意,可是他仍然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不滿。還有一次,媽媽想說服小富蘭克林穿蘇格蘭短裙,他又拒絕了媽媽的好意。最後,富蘭克林和媽媽一致同意穿水手服。

後來,小富蘭克林漸漸長大了,想剪掉自己的卷發,盡管媽媽非常喜歡兒子的卷發,但是她還是同意了他的請求。富蘭克林對媽媽說:“我現在長大了,想具有獨立精神與責任感,而現在這一頭卷發與這些品質不匹配。”聽了富蘭克林的話,媽媽非常理解兒子的心情,並幫他剪掉了卷發,實現了富蘭克林走向成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