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心中擁有了夢想,就會在希望中生活,並不斷地創造生命的奇跡,這就是有名的“夢想法則”。
在每個孩子的童年時期,都有一個個宏偉遠大的夢想。有人夢想當軍人,有人夢想當舞蹈家,有人夢想當白衣天使,有人夢想長大以後開飛機……可以說,童年是夢想的故鄉,童年是多夢的季節,而一個真正愛孩子的父母就應當精心嗬護孩子的夢想,這樣的話,夢想的種子才有可能長成參天大樹。
很多年以前,一位貧窮的牧羊人帶著兩個年幼的兒子靠放羊謀生。一天,一家三口趕著羊來到一個山坡上。這時,從他們頭頂上飛過一群大雁,並很快地從視野中消失了。
“大雁要飛到哪裏呢?”牧羊人的小兒子看到了,急切地問他的父親。
牧羊人說:“冬天來了,為了過冬,它們要去一個溫暖的地方安家。”
“要是我們也能像大雁一樣飛起來就好了,我要去天堂看媽媽。”牧羊人的大兒子眨著眼睛羨慕地說。
“我也想成為會飛的大雁,那樣的話,我就不用放羊了,可以飛到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小兒子也跟著興奮地說。
此時,牧羊人沉默了,他想了想,對孩子們說:“如果你們想,你們也會飛起來的。”兩個孩子試了試,並沒有飛起來,用疑惑的眼神看著父親。
牧羊人聽了,很認真地說:“看看我是怎麼飛的吧。”隻可惜牧羊人飛了兩下,也沒有飛起來。後來,牧羊人看著孩子們,語氣肯定地說:“可能是因為我的年紀大了才飛不起來,不過你們還小,隻要不斷努力,總有一天一定會飛起來,飛到你們想去的地方。”
父親的教導讓孩子們深深牢記著,而且他們倆也一直不斷地努力著。直到有一天,兩個孩子慢慢長大了,也終於飛起來了,他們就是發明了飛機的赫赫有名的萊特兄弟。
很顯然,這是一對有夢想的孩子,更幸運的是,他們有一個善於嗬護自己夢想的父親。對孩子來說,他們的夢想有著無窮的魅力,這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巨大的牽引和激勵作用。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夢想是孩子自我形象的理想化。鼓勵孩子追夢會使其產生強勁的內驅力,即便麵對困難、遭遇坎坷時,也會主動想辦法去克服。而且夢想還能使孩子在日後的學習、工作中創造業績,並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對愛迪生、達爾文、畢加索等成就卓著的人物的研究表明,在他們的童年時期,無一例外地都有一個絢麗多彩的夢,而他們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就是實現童年時的夢想。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可以說,沒有夢想的孩子是沒有未來的,是不可能有所作為的。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卻常常對孩子的夢想不屑一顧,甚至大潑冷水。一位小學二年級的男孩子對他的母親說,長大了要去當船長,而他的母親卻不以為然地說:“就你那糟糕的成績,打掃軍艦都輪不到你的份兒。”孩子的夢想竟然被母親如此譏諷著,如果這位母親能像萊特兄弟的父親那樣認真對待孩子的夢想,孩子日後沒準真會成為一位出色的船長呢。
夢想就如鳥兒飛翔的翅膀,不展開翅膀,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究竟能飛多遠。而隻要孩子的心中擁有了夢想,就會在希望中生活,並不斷地創造生命的奇跡。
每天懂點成長心理學
一個真愛孩子的父母就應當精心嗬護孩子的夢想,讓夢想的種子長成參天大樹。那麼,作為家長又該如何嗬護孩子的夢想呢?
◎◎家長要正確認識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作為家長,一定要對自己的孩子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與評估。然後,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有意識地加以強化,引導孩子有一個美好的夢想。
◎◎家長要對孩子的將來有一個規劃
要想實現夢想,就要把它化為具體的目標。因此,家長不妨和孩子一起製定和鞏固目標,並把目標深植於孩子的腦海中,以起到警醒和提示的作用。如果孩子的意誌比較薄弱,也不要打擊孩子。要知道,青春的夢想是未來的真實投影,而讓孩子早點認識自我、把握未來更是家長的責任。
◎◎家長也應有自己的夢想
要孩子有遠大理想,為人父母也應是個有理想、有道德、有奮鬥精神的人,這樣才能使孩子在無形中受到教育。要知道,父母的行為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言傳不如身教。所以,家長也要有意識地和孩子談談自己的工作、理想、人生抱負等等。
總之,讓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個美好的夢想,精心嗬護孩子的夢想,是家長在家庭教育時的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