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讓孩子自由成長——魚缸法則(1 / 1)

養在魚缸中的熱帶金魚,三寸來長,不管養了多長時間,魚兒的“個頭”似乎沒有什麼變化,依舊三寸來長,在小小的魚缸裏遊刃有餘地遊來遊去。然而,一旦將這些金魚放入噴水池中,兩個月後,原本三寸的金魚竟然可以長到一尺,這就是有名的“魚缸法則”。

對於魚兒的突然長大,也許有人會說噴水泉的水是活水,最有利於魚兒的生長;也許有人會說噴水泉裏可能含有某種礦物質,是它促進了魚兒的生長;也許還人會說魚兒可能吃了什麼特殊的食物。但是無論如何,都有一個共同的前提,那就是噴水泉要比魚缸大得多!其實,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自由的空間,然而很多時候,父母的保護就像魚缸一樣,讓孩子在父母的“魚缸”中很難長成大魚。

有一個小女孩四歲多,看到路邊賣烤紅薯,纏著媽媽非要吃。媽媽拗不過孩子就給她買了一個。

後來,母女倆上了一輛公交車。媽媽坐下後,就開始剝手裏的紅薯,小女孩著急地嚷嚷著:“我來剝,我來剝……”

可是,女孩的媽媽卻堅持認為:“你剝不衛生,吃了會生病的。”

小女孩急迫地說:“我要剝嘛,我就要剝嘛。”媽媽聽了,嚴厲地說:“不行。”這時女孩滿臉的乞求、尷尬,甚至是痛苦,隻好依從媽媽的。

最後紅薯剝完了,媽媽笑著對女兒說:“好了,吃吧,再急也要講衛生啊。”

可是,女孩卻板起小臉,狠狠地說了句:“我不吃。”

女孩的媽媽聽了,驚訝又生氣地說:“什麼?花了錢,還費了半天勁,不吃啦?你不是折騰人嗎?……”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失敗的教子經曆。女孩的媽媽不了解孩子的內心需要——也許,孩子要的隻是剝紅薯皮的動作、剝紅薯皮的過程、剝紅薯皮的經驗和感覺,這是孩子心智發展的需要,到底這種經驗對孩子有什麼用?沒人知道,或許這正是成就一個偉大科學家、政治家或其他什麼人物的重要一環。

事實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次鍛煉都曾被父母無情地剝奪過。比如,孩子穿鞋的機會就被很多父母剝奪過。因為孩子還小、自理能力差,穿鞋、係鞋帶這個過程自然會特別慢,如果家長著急出門,耐不住性子繼續等待,就會急於給孩子穿鞋子、係扣子,也許這麼做是省了時間。但是時間久了,孩子穿鞋的能力就會慢慢喪失。幼兒園中總有這種情況,很多小孩子已經穿上鞋在外麵奔跑著了,可是還有小孩子在哭,為什麼?因為他們正著急等著老師給他穿鞋呢。或許這種剝奪還比較容易理解,實際上還有另外一種剝奪,那就是剝奪孩子在思想上的獨立。這種剝奪會使孩子的思想失去自由,而失去自由就必然是被奴役的狀態,恐怕沒有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這樣長大的。

孩子的成長不管是身體上還是思維上,都是一個趨於獨立的過程,他會沿著這條路不停地走。在這條路上,他會為自己的獨立冒很多險,進行各種探索,但是唯有經過這種嚐試,他才會獲得完全的獨立,將自己所有的一切奉獻給別人、奉獻給社會。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家長阻止了他,那麼他就沒有了自由,也就沒有了獨立。正如蒙特梭利所說:“我們必須把我們的後代造就成強有力的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獨立和自由的人。”

所以說,要想孩子健康強壯的成長,一定要給他們自由活動的空間,而不讓他們拘泥於一個小小的父母提供的“魚缸”。

每天懂點成長心理學

為了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不妨讓孩子早日走出“魚缸”,回歸大海。

◎◎讓孩子自由地選擇

對於孩子的自由,父母首先要給孩子選擇的自由,無論孩子的選擇是多麼的錯誤與愚蠢,也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選擇的權利。

◎◎讓孩子自由地思考

選擇取決於思考,要想孩子能夠自由選擇,前提條件就是要他們能夠自由地思考。所以,每一個父母都應該培養孩子自由思考的習慣,隻有這樣孩子才不會成為父母的傀儡。

◎◎讓孩子自由地嚐試

有了選擇與思考的自由,每個孩子還要有嚐試的自由,無論是事物還是人生,父母敢於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品嚐,這對孩子自己來說,將比父母的經驗教育更有震撼力,也更容易被孩子記住。

當然,給孩子自由也並不意味著父母就可以放手不管。孩子由於年齡小、社會經驗不足等原因,往往不能處理好自己的事情,父母如果撒手不管,給孩子太多自由,並不一定有好效果。事實上,做到既讓孩子在自然的環境裏自由成長,又進行必要的追蹤保護;既不是放任自流,又不是管得麵麵俱到,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