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他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的第一個英文字母)隻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個英文字母),也就是說,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的。
有這樣一個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
很久以前,有兩個推銷員一起到一個經濟落後的島上去推銷鞋子,可是到了那裏,令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裏的居民居然都沒有穿過鞋子。
看到這種情況,第一個推銷員轉身就走了,來到老板那裏,很肯定地說:“那個島上的居民都沒有穿鞋子的習慣,這裏根本就沒有市場。”而另一個推銷員發現這裏的居民都沒有穿鞋子,一時間,大喜過望,心想這可是一個市場空白,是一個賺錢的好機會啊。就這樣,這位推銷員在小島上住了下去,他先是充分地了解了當地居民的腳型和消費習慣,然後又做了一份詳細的市場調查報告並交到老板那裏,大意是此地沒有人穿鞋,市場前景非常大,建議公司加快島上的推銷計劃。結果,第一個推銷員無功而返,第二個推銷員則通過示範、宣傳等手段說明穿鞋子的好處,最終開辟出一個大市場,公司收效巨大。
這個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情緒ABC理論”的應用。通常,人們總會認為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情緒ABC理論”則指出誘發性事件A隻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原因。
正如上麵這則故事,原因A和結果C並沒有實質的變化,而隻是第二個推銷員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了,結果卻帶來了完全不同的心理狀況。
很多時候,人們對問題的看法能夠深刻地影響到人們的心理狀態。不過,世間萬事萬物都有正反兩麵,正所謂“物極必反,樂極生悲”。換句話說,遇到困難的時候,學會用積極的心態去看待事物、處理問題,結果就會截然不同。下麵這位母親教育子女的實際體驗即如此。
陳傑是一個三年級的小朋友,他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差,總是排在班級的倒數幾名。
一次考試過後,陳傑媽媽找他談話,態度和藹地說:“小傑,難道你不希望自己的學習成績更進步一點嗎?”
陳傑聽了,有些無奈地說:“不管我怎麼努力都沒有用啊!而且那些成績優秀的同學,本來就比我學習好,我發現我怎麼努力也不管用。”
聽了孩子的這番話,這位母親不是當即指責孩子的不爭氣,而是認真地想了想,分析問題到底出在哪裏。
一番思考後,這位母親認為孩子在對待學習的事情上,表現得很消極,總覺得自己不能考得更好是因為自己笨,而從來沒有想過,是不是因為自己的努力不夠,正是這種不合理的信念讓兒子失去了繼續努力的直接動力。
後來,在這位媽媽一步步的開導和幫助下,陳傑看待問題的態度變得越來越樂觀了,他也逐漸明白了,學習趕不上去,不是因為自己笨,也不是因為別人比自己優秀,而是因為自己沒有努力,沒有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