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換個角度看自己——情緒ABC理論(2 / 2)

結果,在陳傑和媽媽的共同努力下,陳傑漸漸地突破了自己的心理障礙,不僅學習上取得了理想成績,而且心態也變得更加樂觀、更加自信了。

很多孩子遇事總往壞的方麵想,這是一件令很多家長都頭痛不已的事情,就如上麵這則故事中的小男孩一樣。但是,為了讓孩子樂觀起來,家長就要試著引導他們換個角度看問題,在點點滴滴中、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樂觀向上的心態。

改變之前的陳傑就像第一個推銷員一樣,看到島上的居民沒有鞋子穿,便認為沒有商機,於是就自動放棄。而改變之後的陳傑顯然像第二個推銷員那樣,能夠樂觀地看待問題,情況當然也就大不一樣了。這個例子很好地告訴我們每位家長,當孩子處於消極悲觀的情緒下,作為家長,不要瞪大了眼睛緊盯著孩子的悲觀心態,也不要在孩子表現出消極想法時責怪他們,“你怎麼總是往壞的方麵想,這麼消極怎麼行!”

要知道,家長這樣做隻會使孩子的悲觀在家長的關注下得到強化,而很多問題也正是這麼被關注出來的,但是關注有一個強大功能,那就是“強化”。如果家長越是關注孩子不講衛生、說髒話、說謊話、字寫得醜等等,那麼,孩子在這些方麵就會得到強化,結果就會越來越嚴重。所以,作為家長,要學會關注孩子優秀的一麵,學會引導孩子換個角度看問題,這樣孩子才不會被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不應有的情緒所困擾。

每天懂點情緒心理學

“情緒ABC理論”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思路決定出路,麵對同一件事情,如果換個角度想問題,換種思路看問題,結果就會截然不同。那麼,具體到家庭教育方麵,父母親又該如何做呢?

◎◎關注孩子優秀的一麵

很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對於孩子的缺點和錯誤,無論你采取多麼強硬的責罵和侮辱措施,多數情況下,孩子是屢教不改的。事實上,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如果換成積極、正麵的方式來肯定孩子優秀的一麵,那麼不好的一麵自然就會弱化,直至完全消失掉。當然,我們也要提醒家長避免使用判斷和評價性的讚揚,說出類似“你是個好孩子”、“你很棒”這樣的話。這是因為這種話隻會使孩子產生焦慮,助長孩子的依賴性,喚起孩子的防禦心理,這對培養孩子自立、自我指導、自我控製的能力是沒有幫助的。

◎◎父母要起到示範作用

行為學認為,6歲孩子的主要情緒色彩往往來自於對父母的模仿,如果家長平日裏也是習慣消極思維的,那麼孩子也會如此。因此,想要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的消極心理,父母首先要從自己做起,給孩子做個積極態度的示範,相信一段時間之後,孩子的狀況自然會得到改善。

尤其需要提醒的是,孩子小的時候大多是跟媽媽比較親,媽媽的情緒和行為很容易被孩子感知,並引發孩子與母親相似的情緒及行為,這麼看來,媽媽的擔子會比較重一些,一定要控製好自己的情緒,經常用積極的心態來看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