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性疲勞”是由心理上的弦繃得太緊導致的,是人的主觀體驗的一種疲倦感,對於孩子而言,這種心理反應不僅會引起他們的生理疲勞,而且還會導致孩子對學習的厭倦情緒。
現實生活中,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有的孩子不願做作業,一提作業就發怵,一看書就犯困;有的孩子上課時打不起精神,但課後卻十分活躍;有的孩子即使沒有外界幹擾,注意力也不能集中;有的孩子雖然在看書,卻“看不進去”。
孩子們之所以會出現這些問題,往往是因為他們陷入了心理性疲勞,而被心理性疲勞困擾的孩子,上課時會經常打不起精神,做什麼事情都感覺力不從心,學習成績也是一路下滑。下麵這個故事就是一個例子。
暑假到來之前,誌航媽媽就給兒子安排好了假期應該做的事情。除了老師布置的假期作業,另外還給他報了一個繪畫班、一個英語班,外加一個每天一個小時的跆拳道訓練。
誌航媽媽覺得,“孩子嘛,貪玩是他的天性,但是也不能由著他的性子想怎麼玩就怎麼玩。現在正是學習的好年齡,這時候多學一點東西,對他將來的生活和工作都會大有幫助的。”
不過,誌航媽媽也不是那種一心想把孩子培養成為“書呆子”的家長,在這個暑假,她還給誌航安排了一次旅遊,並信守諾言按計劃出行。
旅遊那一天,誌航媽媽興致勃勃地帶著誌航參加一群驢友們組織的山水遊,本想孩子看了,一定會歡呼雀躍的,令她沒有想到的是誌航對出遊表現出的興趣竟然很一般,一路上和媽媽幾乎一句話也沒說,即便到了風景如畫的景點,和驢友們帶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的時候也是無精打采。
兒子的反應讓媽媽很是不解,“這是怎麼了呢?”
旅遊結束,回到家後,誌航媽媽很認真地問他:“為什麼這樣呢?看樣子你一點也不喜歡這趟出遊。”誌航說沒什麼。
看兒子這種反應,媽媽更是疑惑不已,忙問道:“沒什麼為什麼表現這樣呢?”
誌航遲疑許久,囁嚅著說:“媽媽,我很累,你別問我了好嗎?”然後,誌航就一言不發地走到一邊去複習英語去了。
聽兒子這麼一說,媽媽就氣不打一處來。“你簡直就是不識好歹,我好心好意地花錢讓你放鬆一下好好玩玩,你倒是一點也不領情。”說著說著就情不自禁地大喝道:“你給我回來!”
誌航扭扭捏捏地回來了,誠惶誠恐地站在媽媽麵前。媽媽再次忍不住問他到底是怎麼了,為什麼在路上不和媽媽說一句話,為什麼不像別的孩子一樣開開心心?為什麼故意跟媽媽過不去?是真的很累才這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