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把“哭”的權利還給孩子——哭泣效應(2 / 2)

誰知,馨馨媽媽反倒很冷靜地說:“沒關係,可以哭。”

周圍家長都驚訝地看著她,“啊?讓她哭啊,你可真夠有耐心呀。”

馨馨媽媽點點頭,溫和地說:“是,讓她哭吧。”那些家長聽了,不解地走了。

孩子不會說話的時候,如果他們有渴了、餓了、不舒服了、害怕了或是需要大人抱了這些生理和心理需求時,無一例外都會用哭來表達。等孩子慢慢長大,會說話了,當他們有渴了、餓了、不舒服等生理需求時,則會用“說”的方式來表達,而來自內心的傷心、害怕、委屈、生氣等情緒,仍然會用“哭”來表達和宣泄。

家長不妨想一想,當我們成人傷心、憤怒的時候,不也常常會哭泣嗎?如果這種時候,身邊人非常理智地對你說“別哭了,有什麼好哭的”,縱然你的心中有著千言萬語,你還會向他訴說嗎?其實,如果內心的不良情緒不能及時得到宣泄,積累久了是非常容易生病的,而哭恰恰是最好的宣泄情緒的一種方式。所以說,好父母就該如此善於“不止哭”。

當然,這裏“不止哭”是在強調家長要和孩子產生共情,學會接納他們的情緒,絕非鼓勵孩子無條件的哭;然後,弄清楚孩子哭的真正原因,並逐步幫助他們將其去除。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孩子的需求被滿足了,或是不良情緒被宣泄掉了,他們自然就不會哭了。

每天懂點情緒心理學

對於孩子的哭,家長教養時,一定要學會審時度勢,拿捏好分寸。具體來說,家長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引導。

◎◎不回應孩子“要挾”式的哭

對於孩子“要挾”式的哭,家長可以不予回應,不過前提是你徹底讀懂孩子,確定他是在要挾。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情緒

對於已經會說話的孩子,家長應該鼓勵他們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情緒,而不是動不動就哭哭啼啼、哼哼唧唧。

◎◎給予孩子恰當的安慰

對於孩子難受時的哭,如摔跤、打針、生病等,或是受了委屈時的哭,這種時候,家長能做的就是陪伴在孩子身邊,試圖接納他,並給予恰當的安慰。

總之,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他們一定是活潑開朗、愛笑,容易與人相處的。即便遇到不良情緒,也能及時宣泄,當然,更不會把“哭”當做要挾家長的武器。

真正決定孩子未來幾十年的,是孩子的學習力,而這些學習力,又構成了孩子立足社會所不可缺少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