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中,人們因悲痛而哭泣並產生心情舒暢、避免不幸後果的現象,稱為哭泣效應。
為什麼會產生哭泣效應呢?原因又是什麼呢?這是因為人在痛哭時,眼淚中含有有害身心健康的物質,而哭出聲、流出淚反而能產生積極的心理效應,有利於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哭泣還能使人的極度緊張得到放鬆,這對身心健康也是非常有利的。
很多家長懼怕孩子的哭鬧,如果孩子哭了,他們往往會習慣性地說“不哭,不哭”,而且還會想出各種辦法試圖止住孩子的哭泣,比如,逗孩子、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等。也有一些家長會試圖用大人的權威命令孩子“不許哭”。當然,也不乏某些家長把“哭”和孩子的品質牽扯到一起,一旦孩子哭了,他們馬上就會給孩子戴上一頂“不乖”的帽子,並口口聲聲地威脅說:“爸爸媽媽不喜歡哭鬧的孩子。”其實,孩子和成人一樣,他們的情緒也需要宣泄,也需要大人的共情,而哭恰恰是孩子表達內心需求、宣泄情緒的一種方式。
馨馨在小區花園排隊等著騎木馬,此時,木馬正被一個十歲左右的男孩玩著。馨馨等了一會兒,見這位小哥哥沒有下來的意思,就急著問:“哥哥,你還要玩多久?”
男孩看都沒看她一眼就說:“我要玩很久。”馨馨聽了,有點著急,眼淚不由得在眼眶裏打轉,怯生生地說了一句:“我想騎木馬。”
男孩隻顧玩他的,根本沒理身邊這個小妹妹。
馨馨見男孩不理自己,而且還說要玩很久,忍不住就嗚嗚地哭了,而且邊哭邊說:“我要騎木馬,我要騎木馬!”
馨馨媽媽看到了,趕忙來到女兒身邊,輕聲安慰說:“馨馨乖,你再耐心一下,哥哥這麼大,知道公共玩具是要輪流玩的,一會兒他就給你玩了。”
誰知男孩反倒大聲接茬:“我還要玩很長時間,不給她玩!”
這下可糟了,馨馨聽了,當即淚水就吧嗒吧嗒地往下掉,而且不停地喊:“我要騎木馬!我要騎木馬!”
馨馨媽媽一把將女兒攬入懷裏,輕聲說:“馨馨今天排隊等了這麼久,媽媽知道,你很有耐心。可是,哥哥還是不讓給你,媽媽看得出來你很難過。”馨馨點點頭。
馨馨媽媽接著說:“小哥哥不和別的小朋友輪流玩玩具,這樣不對。要不我們再跟小哥哥商量商量?”
聽了媽媽的話,馨馨哽咽著問男孩:“哥哥,給我玩一下好不好?”
可是,這位男孩滿臉的不情願,態度生硬地說:“不好,我還要玩很長時間。”顯然,這個回答讓馨馨非常失望,她再次大哭起來。
就在這時,旁邊一位家長讓自己的孩子把木馬讓給馨馨玩,並笑著對馨馨說:“小朋友,別哭了,來這兒玩吧,再哭就不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