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症狀表現
感冒是寶寶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一個寶寶在一年內往往反複發生感冒數次之多,尤其是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更容易感冒。
1.寶寶感冒輕重程度相差很大,輕者,隻是流清水鼻涕、鼻塞、噴嚏、或者伴有流淚、微咳、咽部不適。一般3~4天能自愈。有時也伴有發熱、咽痛、扁桃體發炎以及淋巴結腫大。發熱可持續2~3天至1周左右。寶寶感冒時還常常伴有嘔吐、腹瀉。
2.重者,體溫高達39℃~40℃或更高,伴有畏寒、頭痛、全身無力、食欲減退,睡眠不安等全身症狀。
應對方法
可給寶寶服用抗生素,抗生素可以通過殺滅或抑製細菌成長而起到抗感染作用。治療感冒合並細菌性感染,一般需用足量抗生素7~10天,而且每天要服藥2~4次。
家庭護理
1.讓寶寶充分休息,寶寶的年齡越小,越需要休息,待症狀消失後才能恢複自由活動。
2.按時服藥。就大多數感冒而言,多數是由於病毒所致,抗菌藥物無效,特別是早期病毒感染,抗生素非但無效,濫用抗生素會引起機體菌群失調,有利病菌繁殖,加重病情。
3.寶寶感冒發熱期,應根據寶寶食欲及消化能力不同,分別給予流食或麵條、稀粥等食物。喂奶的寶寶應暫時減少次數,以免發生吐瀉等消化不良症狀。
4.居室安靜,空氣新鮮,禁煙,溫度宜恒定,不要太高或太低、太濕,有喉炎症狀時更應注意,這樣才能讓患兒早日康複。如果發熱持續不退,或者發生並發症時,應及時去醫院診治,以免發生意外。
小貼士:【感冒的寶寶要多喝水】
寶寶處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新陳代謝特別旺盛,加上寶寶喜歡運動,如果穿得過多就容易出汗,出汗時毛孔打開,若遇到冷風,很容易造成感冒。寶寶應適當少穿一些,感覺有些冷,全身的毛孔都是收縮、緊閉的,運動後也不容易出汗。由於毛孔都處在緊閉狀態,冷風很難入侵體內,對身體的傷害不是太大。寶寶通常會打幾個噴嚏、流清水鼻涕,這時隻要及時給寶寶喝些溫開水,避免直接吹風,症狀很快就能得到緩解。感冒後要加強護理,多喝水,給予易於消化的飲食,及時清洗鼻涕,注意病情變化。
腸炎
症狀表現
腸炎是寶寶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在寶寶科病中,死亡率最高的是肺炎及下痢。如果父母對寶寶的下痢處理不當、掉以輕心、遲延治療時間,都會引發嚴重的後果。
1.輕度腸炎。一天大便次數為5~8次,有輕微發熱症狀,沒有脫水現象。
2.中度腸炎。一天大便次數超過10次,大便為水樣、泥狀、細菌性帶有黏液、膿或血液,俗稱“痢疾”。有脫水現象,發高熱;因細菌有毒素,常引起痙攣、昏睡、休克現象,嚴重者甚至死亡。
3.重度腸炎。一天大便在15次以上,水樣大便噴射而出,有重度脫水現象,即皮膚幹燥、眼球凹陷、眼圈發黑、小便減少,口渴、不安,此外尚有呼吸不適、虛脫、半昏迷等狀態。由於鉀缺乏及水腫的關係,腰部膨脹,有腸麻痹現象。若不及時治療,死亡率可達30%以上。
應對方法
1.細菌性腸炎可使用抗生素治療。因細菌之抗藥性逐漸改變,用藥時須由專業醫生指導,按醫生處方服用。
2.靜脈點滴。補充水分則可將死亡率減低到5%以下,所以下痢的最好治療方法為點滴。補充食鹽水及葡萄糖;酸血症厲害時補充鹼液,缺乏鉀時補充鉀分。
3.飲食。下痢嚴重時暫禁喂食,讓胃腸休息。病情減輕後可先用米湯或衝淡脫脂奶喂食,而後逐漸增加濃度。
家庭護理
1.盡量不要給新生兒吃街上用賣的生冷食品,在家中吃東西要煮沸以及用其他方法洗淨、消毒滅菌。
2.食用器具要消毒幹淨,新生兒所有奶瓶都要嚴格消毒,衝好的奶或吃過一半的奶,不可在溫室放置太久。
3.家裏有下痢人時,應將病人隔離,其大便、嘔吐等排泄物的用具要消毒,排泄物要小心處理,以免傳染給其他人。
腹瀉
症狀表現
腹瀉,除了感染病原體外,也有可能因消化不良或者疲勞、心理因素而引起。嬰幼兒由侵襲性細菌以外的病因引起的腹瀉(包括非感染性和感染性),一般按病情的輕重可分為:輕型(單純性腹瀉)、中等型和重型(中毒性腹瀉)三類。
應對方法
通常口服治療腹瀉的藥物包括以下幾類:抗生素類、黏膜保護劑、微生態製劑、中藥類等。
家庭護理
腹瀉一般多有腸道感染,夏季多為細菌感染,秋末冬初多為輪狀病毒感染,大多是由於小兒腸胃消化功能不足加之喂養不當所引起,所以調理脾胃功能必不可少。
1.保持清潔,勤換尿布,保持皮膚清潔幹燥。每次大便後,宜用溫水清洗臀部及會陰部,並外撲滑石粉,以預防上行性泌尿道感染、尿布疹及臀部感染。
2.勤翻身,特別是對營養不良的患兒、輸液時間較長或昏迷的患兒,應預防繼發性肺炎,避免褥瘡發生。
3.嘔吐頻繁患兒應側臥,防止嘔吐誤吸引起窒息,同時要常擦洗。
4.按時喂水或口服補液用的含鹽溶液,以縮短靜脈補液的時間及避免脫水。
中耳炎
症狀表現
中耳炎是由病毒或細菌,引起中耳部位發生炎性變化的一種耳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這兩類又各自分為非化膿性和化膿性兩種。
1.急性非化膿性中耳炎在寶寶中僅見於一般的上呼吸道感染,沒有耳痛和耳道流水的症狀,但會出現輕度聽力障礙。而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則會出現發熱、耳痛、聽力減退、膿液外流等症狀,甚至還會轉變為慢性中耳炎。
2.中耳炎是寶寶發生耳痛的一種常見病因,寶寶常會感覺到耳朵跳痛或刺痛,在吸吮、吞咽及咳嗽時耳痛就會加劇。較大的寶寶會說耳痛,但嬰幼兒由於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常表現為煩躁、哭鬧、夜眠不安、搖頭或用手揉耳等。由於吸吮和吞咽時耳痛會加劇,所以患中耳炎的寶寶往往不肯吃奶。
應對方法
1.不管穿孔以前還是穿孔以後,全身應用足量的抗菌素,多飲水、多休息也是必須的,另外局部用藥,在早期沒有穿孔的時候,耳朵疼的時候要重視它,也可能寶寶沒有到化膿穿孔的程度就被我們控製住了,沒有穿孔以前我們一般用的是酚甘油滴耳,穿孔以後這個藥就不能用了。
2.雖然酚甘油的止疼效果好,但是對中耳有刺激。所以穿孔以後應該改成氧氟沙星點耳,這是一種水劑。點耳以前可以用雙氧水清洗耳朵,沒有穿孔以前就沒有必要用雙氧水了。
家庭護理
1.藥液溫度要與體溫相近,如果藥液過冷,應稍稍加溫,以免在藥液滴入後寶寶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
2.耳朵內常有膿液流出的寶寶,一定要經常將他耳內的膿液清洗幹淨。將寶寶的耳廓向後下方牽拉,同時將耳v屏向前推移,使外耳道變直張開,再用消毒棉簽輕輕進行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