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恐懼心理是孩子在預感到考試的威脅性刺激下而產生的一種緊張、煩躁、情緒不安的心理反應。隻要一遇到大考,就會出現頭痛、失眠、多夢易醒、神經衰弱、食欲不振、記憶衰退等現象。考試恐懼是心理疾病,幹擾孩子考試,也威脅著孩子的身心健康。考試恐懼與家長及孩子自己對學習抱有過高的期望值有關係。
劉遠現在上高中,一直以來學習成績都排在班級前五名,成績相當優秀。進入高三下半學期後,劉遠卻出現了考試焦慮現象。隻要學校舉行模擬考試,他前一天就會失眠、頭痛,還吃不下飯。最近幾次的考試績都很不理想,這讓劉遠的精神有了抑鬱傾向。
劉遠的父母都是大學生,平時對他要求很嚴格。他自己也立誌要考入重點大學,他所在的高中屬於市重點。以他平時的成績,隻要一直保持下去,上重點大學是沒有問題的。但自從他有一次考試失敗的經曆之後,就出現了考試恐懼心理。
他對老師和父母講,他現在隻要一坐進考場,大腦就會一片空白,心裏很焦急又很興奮,結果看到的題目都不會做了。媽媽剛開始還責備他不認真,現在才發現孩子是出現了心理問題,也非常焦急。
有些孩子曾是“尖子生”,由於幾次考試失敗,受到老師、父母的責備及同學的冷眼,產生了考試焦慮;有些孩子平時備考不充分,在考場上也容易出現考試焦慮。
由於現在的孩子學習競爭壓力大,每一次考試都被看得很重,以致對考試產生恐懼。嚴肅的考場氣氛,同學的正襟危坐,老師的大力宣揚……給孩子形成了巨大的考場壓力。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一點,就容易出現考試焦慮。
專家給父母的建議
建議一 讓孩子學會用平常心看待考試
孩子要正確認識考試隻是對自身學習狀態的一種檢測,一次考試的成敗並不能夠說明自己的人生就要失敗。能力永遠都伴隨著自己,不會因為考試而增強或減弱,要用一顆平常心來麵對每一次考試。
黃蕊這次考前沒認真複習,一上考場心裏就開始緊張了。第一場考語文,她一拿到試卷,就發現自己看著題目很熟悉,可大腦裏就是一片空白。不知不覺頭上就冒出了汗,45分鍾下來,她勉強把題目都答完了。
成績下來,黃蕊考得很差。回到家,她就傷心地哭了。媽媽看到她這樣,趕緊過來安慰她:“一次考試算不了什麼,你每次的作業都是‘優’,就說明你知識掌握得不錯。考試隻是一種檢測,不要太在意結果。”媽媽的寬慰讓她心裏好受多了。她仔細看了一下試卷,這些題自己都會,是自己當時太緊張了。
孩子不能太重視考試成績,而應該更關注自己平時的學習過程。考試考不好,並不說明自己沒有學好。讓孩子正確認識考試的功能,才能免除孩子對考試度的關注。
建議二 讓孩子考前做好準備工作
臨考前,同學中會有人開夜車,有人搞題海戰術,但這些並不是複習的好方法。複習是一個係統的工程,考前突擊並沒有太大的效果。隻要做好各項準備工作,保證充足的睡眠,可以減少考前焦慮。
陳衝是班上的尖子生,平時學習很刻苦。但每次到了期末考試,他卻是班上最輕閑的一個。大家都在挑燈夜戰,抓緊每分每秒複習。他卻每天按部就班地上課、休息、午睡,還打一個小時的球。每天晚上也是十點鍾準時上床睡覺。
考前他會把自己的文具、眼鏡等學習用具全部準備好,上了考場就開始冷靜沉著地答題。他對同學說,考試前把所有的準備工作都做好,考試時才會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