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江中遊的湖北、湖南、四川等省,也有發達的稻作農業。80年代末,在距今9000年的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中發現了包含在陶片和紅燒土中的碳化稻穀,是人們在製陶和砌牆時羼入稻殼,因而被保存下來的。這是迄今中國和世界上最早的稻作遺存之一。相似的農業遺址在洞庭湖西北的湖南澧水流域和湖北西部三峽口附近已發現多處,表明這一地區的原始居民早在距今八九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已從事原始稻作。最近在湖南道縣王蟾岩遺址,又發現了距今10000年的栽培稻,這些為探索我國稻作的起源提供了最新的資料。

在包括兩廣、福建、江西的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往往發現於洞穴之中,那裏的居民仍以采獵為主要謀生手段,但有些地方農業可能已經發生。如廣西桂林甑皮岩遺址早期文化層距今已有9000年以上,出土了國內外已知最早的家豬遺骨,還有粗製的陶片,這些應與定居農業有關;該遺址出土的磨光石斧、石锛和短柱形石杵,則可能是早期農業工具。在山西萬年縣仙人洞和吊桶岩遺址,也發現了距今10000年的栽培稻遺存。在以後的發展中,部分原始居民在崗地和穀地建立了村落,從事稻作農業,另一些原始居民則在瀕臨河湖地區以捕撈為生,同時經營農業。此外,雲南、貴州、西藏和台灣都發現了距今4000年上下以至更早的農業遺址。

從世界範圍看,農業起源中心主要有三個:西南亞、中南美洲和東亞。東亞起源中心主要就是中國。中國原始農業具有與世界其他地區明顯不同的特點。在種植業方麵,中國以北方的粟黍和南方的水稻為主,不同於西亞以種植小麥大麥為主,也不同於中南美洲以種植馬鈴薯、倭瓜和玉米為主。在畜養業方麵,中國最早飼養的家畜是狗、豬、雞和水牛,豬一直是主要家畜。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的國家,不同於西亞很早就以飼養綿羊和山羊為主,更不同於中南美洲僅知道飼養羊駝。中國的原始農具,如翻土用的手足並用的耒耜,收獲用的掐割穀穗的石刀,都表現了不同於其他地區的特色。我國距今七八千年已有相當發達的原始農業,農業起源可追溯到距今一萬年左右,亦堪與西亞相伯仲。總之,中國無疑是獨立發展、自成體係的世界農業起源中心之一。

原始農業過渡耒耜和石刀(原始社會)

農業可以劃分為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等不同曆史形態,它們是依次演進的。使用木石農具,砍伐農具占重要地位,刀耕火種,撂荒耕作製,是原始農業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主要特點,它基本上是與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相始終的。傳統農業以使用畜力牽引或人工操作的金屬農具為標誌,生產技術建立在直觀經驗基礎上,而以鐵犁牛耕為其典型形態。我國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虞夏之際進入階級社會,黃河流域也就逐步從原始農業過渡到傳統農業。從那時起,我國傳統農業一直延續到近代,至今仍處於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化之中。

在漫長的傳統農業時代,農業生產力並非處於一成不變的停滯狀態,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根據傳統農業生產力發展的不同狀況,我國原始農業以後的傳統農業時代可以劃分為從虞夏到春秋、從戰國到南北朝、從隋到元和明清等四個發展階段。

虞、夏、商、西周、春秋是第一階段,這是從原始農業向傳統農業過渡的時期,也是精耕細作農業體係萌芽的時期。這一時期我國政治經濟重心在黃河流域,而黃河流域的農業是以溝洫農業為其主要標誌的。淮河秦嶺以北的黃河流域屬暖溫帶幹涼氣候類型,年降雨量400~750毫米,雖不算充裕,但集中於高溫的夏秋之際,有利於作物生長。不過降雨量受季風進退的嚴重影響,年變率很大,黃河又容易泛濫,因此經常是冬春苦旱,夏秋患澇,尤以幹旱為農業生產的主要威脅。黃河流域絕大部分地區覆蓋著原生的或次生的黃土,平原開闊,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林木較稀,極便原始條件下的墾耕。這種自然條件,使黃河流域最早得到大規模開發,在相當長時期內是全國經濟政治重心所在,同時也決定這裏的農業是從種植粟黍等耐旱作物開始的,防旱保墒(指土壤適合種子發芽和作物生長的濕度)一直是農業技術的中心,即屬於旱地農業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