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離不開讀書。當遇到問題與困難時,隻要結合所讀書中知識、理論,就會減少失誤。康熙皇帝年邁時仍然堅持讀書,他從書中了解到古人行事,減少了在政治上的錯誤。對於一般人而言,多讀書也能提高自身的修養,豐富自己的學識。
一卷之益,一日之益
凡人進德修業,事事從讀書起。多讀書則嗜欲淡,嗜欲淡則費用省,費用省則營求少,營求少則立品高。讀書之法,以經為主。苟經術深邃,然後觀史。觀史則能知人之賢愚,遇事得失亦易明了。故凡事可論貴賤老少,惟讀書不問貴賤老少。讀書一卷,則有一卷之益;讀書一日,則有一日之益。此夫子所以發憤忘食,學如不及也。
譯文
如果一個人希望使自己在道德、學業上有所進步,就要從讀書開始。書讀多了,一切的嗜好與欲望就會淡薄;嗜好與欲望淡薄了,就會節省很多的費用;費用省了就會少到處鑽營、謀求;鑽營、謀求少了,樹立起來的品格就會高尚。讀書要以讀經典為主。如果經典之術精深,接下來就可以觀看史書。觀看史書就能夠了解人的賢明或愚昧,遇到什麼事情,就容易明了其中的得失利弊。因此,什麼事都可以論個貴賤好壞,隻有讀書不必問貴賤。讀了一卷書,就能夠得到讀一卷書的益處;讀了一天書,就有讀一天書的益處。這就是孔子為什麼那樣發憤忘食,惟恐學習趕不上的原因。
成功教子黃金法則
自古以來,在人生的疆場都是有知勝無知,大知勝小知。一個人要想超越狹小的視野,修正自己的心態,必須去不斷地學習。古往今來,大凡成功人士都具有淵博的知識與不斷學習的精神。
據《耆舊續聞》記載:有一天,蘇東坡的一個好友朱司農去拜訪蘇東坡。書童告訴他,先生正在書房看書做“日課”。朱司農不便打擾,就在外屋等候。他等了很久,蘇東坡才從書房出來,對朱司農說:“適了些日課,失於探知,愧謝久候之意”。朱公問:“適來先生所謂日課者何?”蘇東坡回答說:“抄《漢書》。”那麼,蘇東坡說的“日課”是什麼呢?所謂“日課”,就像在校的學生必須完成每日的功課一樣。看來“日課”讀書法,是蘇東坡常年堅持的讀書方法。
康熙帝認為,人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從讀書做起。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知識顯得尤其重要。
做人與求知的關係,在現代社會的競爭中也已經是顯而易見的,試想:一個缺乏知識的人,怎麼能夠成為成功人士,怎麼能夠擁有與人較量的資本?當看一看周圍的人,那些缺乏知識的人,大多都是失敗人生的主角,他們常常說出些令人同情的話:“唉,我沒上過什麼學,隻能幹些粗活。”的確,學習是成功的資本,這是因為無學將無以致用。
人,一輩子都應在學習中度過。有時可以是有意識的,有時候則可以是無意識的。有意識地學,是先有目標,然後才行動。因為方向明確了,所以可以少走許多彎路。無論怎麼樣,學習一天就會有一天的收獲。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隻要願意學,機會並不是沒有的。為人處世中,願意學習和不願意學習,其結果大不一樣。有的人先天條件好,可是學習不努力,這些人往往是一事無成。因此說,勸人學是件善事,聽人勸是一件好事。
孔子學生中的“七十二賢”之一——子路,他以勇武剛直、擅長治政而著名。子路與孔子認識之前,絲毫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
子路第一次來見孔子的時候,孔子以為他與別人一樣,也是為求學而來的,所以迎頭便問:“你愛好什麼?”子路貿然回答:“我愛好長劍。”孔子搖了搖頭,說:“我是說,你是個有能力的人,假如再加上勤學好問,成就將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