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敬業(3)(1 / 3)

對於詹姆斯而言,機會來了。由於產品出現了質量問題,公司的許多訂單紛紛被退了回來,公司無疑將蒙受巨大的損失。公司董事會為了挽救頹勢,緊急召開會議商議解決,當會議進行一大半卻尚未見眉目時,詹姆斯闖入會議室,提出要直接見總經理。在會上,詹姆斯把對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作了令人信服的說明,並且就工程技術上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隨後拿出了自己對產品的改造設計圖。該設計非常先進,不僅解決了已出現的弊病,而且恰到好處地保留了原來機械的優點。總經理及董事會的董事見到這個編外清潔工如此精明在行,便詢問他的背景以及現狀。詹姆斯麵對公司的最高決策者們,將自己的意圖和盤托出,經董事會舉手表決,詹姆斯當即被聘為公司負責生產技術問題的副總經理。

詹姆斯在做清掃工時,利用清掃工到處走動的“優勢”,細心察看了整個公司各部門的生產情況,並一一作了詳細記錄,發現了所存在的技術性問題並想出解決的辦法。這些,花了詹姆斯,近一年的時間搞設計,做了大量的統計數據,但這為最後一展雄姿奠定了基礎。

學藝必須從簡單、基礎的內容學起,做任何事都應該如此。特別是剛步入社會的青年學生,不妨放下架子,甘心從基礎幹起。

雕塑家米查爾?安格魯在自己的工作室中,這樣向一位參觀者解釋這位參觀者上次參觀的創作。——“我在這個地方潤了潤色,使這兒變得更加光彩些,使麵部表情更柔和了些,使那塊肌肉更顯得強健有力;然後,使嘴唇更富有表情,使全身更顯得有力度。”

參觀者聽了不禁說道:“但這些都是些瑣碎之處,豈能引人注目啊?”

雕塑家回答道:“情形也許如此,但正是這些細小之處使整個作品趨於完美,而讓一件作品完美的細小之處可不是件小事情啊!”

那些成就非凡的大家總是於細微之處用心、於細微之處著力,這樣日積月累,才能漸入佳境,出神入化。

以身作則,而後求人

凡人有訓人治人之職者,必身先之可也。《大學》有雲:“君子有諸己而後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特為身先而言也。

譯文

隻要是以訓導人、治理人為責任的人,就一定要以身作則才可以。《大學》上說:“君子自身有仁讓之德,然後才可以來要求別人;自身沒有貪戾之心,然後才可去責備別人。”這些話是專門為能以身作則者而言的。

成功教子黃金法則

以身作則的教子原則,是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實施於子女教育的一個原則。孔子說:“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此語原義針對統治者而言。這種以身作則的思想,推而廣之,在上司與下屬之間,師長與學子之間,乃至父母與子女之間都得到體現。以身作則的教育方法,對兒女來說,遠比空洞的說教要來得有力。

有一個孩子要吃東西,媽媽不許。孩子說:“那你怎麼什麼時候想吃就吃呢?”媽媽被頂回去了。媽媽和孩子做遊戲,媽媽玩不好,兒子說:“你真笨蛋!”媽媽大怒,斥責孩子無禮,孩子說:“你昨天還罵我笨蛋呢!你淨罵我,我為什麼不能罵你?”媽媽啞口無言。

怎樣看待這類“孩子頂撞家長”的現象呢?自己做出不良榜樣,卻不許孩子學其榜樣,這是一種想來非常奇怪,非常不合邏輯,然而事實上司空見慣的現象。其實這就是所謂垢雙重標準。按道理說,如果某種做法(隨時吃東西、罵人)是錯誤的,家長就不該去做;既然你做了,就不應怕孩子學、可是現在家長的態度卻是:我可以這樣做,你不可以這樣做;你要照我的語言去做而不要照我的行動去做。家長自己言行不一,卻夢想言教勝於身教,最後的結果難免是孩子和家長一樣,說一套,做一套。用雙重標準是培養不出好孩子的。

有一句外國諺語說:“人看不見自己的缺點就像看不見自己的鼻子一樣。”這不僅是個認識水平問題,還有意識問題,情感問題,習慣問題。上麵例子中孩子的媽媽當然知道罵人不對。為什麼還罵?習慣了,而且她潛意識裏有一種不平等的觀念:“家長有罵人的特權。”人總是對自己的缺點麻木而對別人的缺點敏感,這可能是人性的一種弱點。確實,教訓別人總比改造自己容易而且愜意。所以我們常見家長、教師睜著警覺的眼睛,用顯微鏡、放大鏡和望遠鏡搜尋孩子的缺點,而對自己犯的比孩子嚴重得多的錯誤卻毫無察覺,這種“自我感覺良好”是很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