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敬業(2)(1 / 3)

聖子的成功表明,無論什麼樣的職業,都有一個共同的內涵和要求:那就是如何培養出一流的敬業精神。

現在與孩子談論敬業精神,在很多人眼裏或許顯得太早。然而,有關專家通過分析發現,從小灌輸敬業的思想,不僅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還有助於他們走向社會後擁有極強的忍耐力。所以,敬業精神也是孩子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所不可缺少的。

其實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空間裏,凡事並無大小輕重之分,有的身居高位卻遺臭萬年,有的人出身卑微,卻終能成大功、立大業,這其中巨大差別的原因僅在於,對待自己的工作是否敬業。

如果你對事物抱一種敬業之心,那麼即便是平凡的崗位毫不起眼的工作,也一樣能迸發出耀眼的火花。

一個熱忱而敬業的人,無論是正在建造房子的泥瓦匠,還是一家跨國公司的總裁;無論是一個掃大街的,還是一國總統首相,都認為自己的工作是一項神聖的天職,並懷著濃厚的興趣,飽滿的熱情甚至是虔誠的心靈。對自己工作敬業的人,無論工作有多麼困難,遭遇多少磨難,他們也一樣會不斷努力,絕不輕言放棄。愛默生說過:“有史以來,沒有一件偉大的事業不是因為熱忱而成功的。”這不僅僅隻是一句單純而美麗的話語,更應該是孩子成長與行動的指南。

現在,在不少家庭,家長不注意教育引導孩子做不起眼的小事,他們對孩子的學習問題、健康問題十分重視,而對一些小事說成雞毛蒜皮的瑣事。很多家長認為,樹大自直,這種觀點是不對的。小樹從小就不直,長大後怎麼會變直呢?

讓孩子在生活、學習、交往等方麵注重細節問題。從小培養一個人的好習慣,其實,小細節,小事情同樣是在培養人,鍛煉人。比如,讓孩子適當參與家務勞動,學習用品用後及時整理有序,引導孩子個人物品要定位擺放,做到用時好找,用後歸位,瓜果殼皮主動清理,不亂扔雜物,做到在家在外一個樣,尤其是處在小學階段的孩子,正是好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家長需要對孩子的行為舉止、說話做事等方麵耐心細致的及時引導、及時糾正,讓孩子自覺地、自然地、積極地投入到良好的習慣的鍛煉培養上,這樣會讓孩子受益無窮。

法令之行,率先身之

如朕為人上者,欲法令之行,惟身先之,而人自從。即如吃煙一節,雖不甚關係,然火燭之起多由此,故朕時時禁止。然朕非不會吃煙,幼時在養母家,頗善於吃煙。今禁人而己用之,將何以服之?因而永不用也。

譯文

我雖然貴為皇帝,可要讓法規能夠順利實施,自己也要身體力行,別人才會跟著去做。就拿吸煙這件事來說,雖然它與國家大事沒有多大關係,然而火災的發生經常由它引起,所以,我下令禁止吸煙了。事實上,我並不是不會吸煙,小時候在養母家裏,我就已經學會吸煙。現在我下令禁止別人吸煙而我自己卻不在禁止之列,怎麼能夠讓別人信服?所以,為了讓別人執行禁令,我就堅持永不吸煙。

成功教子黃金法則

古人言:“教者必己正。”古代不少教子有方的父母都深信此理。從現代心理學的視角看,在對子女教育中,父母以身作則是符合科學道理的。家長,特別是父母,是孩子最早、最直接、最經常的模仿對象,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對子女產生著深刻而持久的影響。父母對子女來說,一般很有威信,子女對家長的言行往往深信不疑。家長對周圍的人和事持什麼態度,往往成為子女道德行為和道德評價的標準和依據。陶行知在《兒子教學做之一課》一文中說:“我要教兒子自立立人,我自己就得自立立人。我要教兒子自助助人,我自己就得自助助人。”所以有人比喻說:“子女是父母的鏡子,父母的形象往往從子女身上反映出來。”父母若要培養子女成為一個有道德品行的人,先要修煉自己的德行,事事謹慎,做到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做到以自作則,時時留意為子女作出好的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