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句古話,“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這是告誡年輕人“有圈子易成事”的另一種說法。
懷特是美國印第安納州小鄉鎮上的鐵道電信事務所的新雇員。16歲時他便決心要獨樹一幟。27歲他當了管理所所長。後來,先是成為西部合同電信公司總裁,接著成為俄亥俄州鐵路局局長。
懷特曾告誡兒子:“在學校要和一流人物結交,有能力的人不管做什麼都會成功……”
事實上,把有能力的人作為自己的榜樣並不可恥。朋友與書籍一樣,好的朋友不僅是良伴,也是我們的老師。
要與偉大的朋友締結友情,跟第一次就想賺百萬美元一樣,是相當困難的事。其關鍵原因不是偉人們的超群拔萃,而是自己容易忐忑不安。
由於不善於和前輩交際,年輕人就容易失敗。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蘭西的陸軍元帥福煦曾說過:“青年人至少要認識一位善通世故的老年人,請他做顧問。”
薩加烈也說了相似的話:“如果要求我說一些對青年有益的話,那麼,我就要求你時常與比你優秀的人一起行動。就學問而言或就人生而言,這是最有益的。學習正當地尊敬他人,這是人生最大的樂趣。”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孩子不懂得如何交朋友,但隻要家長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支持,這種情況是可以改變的。做父母的雖然不能主宰孩子社交生活的方向,但可能通過以下方法鼓勵孩子結交朋友。
●積極參與
有關專家認為,大人常犯的錯誤,就是以為孩子之間會很自然地成為朋友。其實,除非孩子能經常與朋友在一起,否則友誼是很以增進的。例如,某學生一家遷到另一個新環境居住之後,這個學生的父母積極幫助孩子結交新朋友,雖然孩子自己有一點不願意,他們仍堅持要孩子參加一個由社會團體組織的少年夏令營。一星期後,孩子的態度已有所改變,這是因為,這個夏令營許多孩子相互熟悉了。孩子的母親高興地說:“這個夏令營讓孩子們有機會建立友誼,要不然,孩子進學校時就會一個人也不認識了。”
因此,父母必須想辦法介入孩子的交友過程,但同時又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例如某同學轉到另一所學校就讀,但他的幾位最好的朋友都留在了原校,令他感到非常孤獨。一天晚上,母親翻出自己小時候的日記,選了幾篇記述她轉到新學校時的感受部分,讀給孩子聽,這位母親說:“我要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會在不同的時期遇到他所麵對的那類問題,而我的日記就是當時最好的證明。”通過母親的開導,孩子漸漸轉變了不良心態,開始結識新的朋友。
●尊重孩子的個性
每一位父母都必須明白孩子的社交需要是因人而異的。比方說,並不是每個孩子都希望有很多的朋友。心理專家告訴我們:“數量和品質是兩回事,對某些孩子來說,也許一兩個知己就足夠了。”因此,家長引導孩子交朋友要從孩子的個性出發,而不要按照自己的意誌強迫孩子行事。
●讓孩子自己選擇
在選擇朋友方麵,需要給孩子某一程度的自主權,父母都很希望自己的孩子交朋友,但同樣也希望他們不要誤交朋友。兒童心理學家認為:“除非可能有危險,否則最好讓孩子自己去識別哪些是可以交的朋友,哪些是不可以交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