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中醫理論與食療(1 / 2)

隨著中醫藥理論體係的形成和臨床經驗的不斷豐富,食療的理論和實用配方成為了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食療也一直把中醫藥理論作為依據與核心。

中醫經典著作《素問》中就提出了“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這實際上指明了人的生命全部仰賴於天地間五氣五味的供養。五氣即自然界之大氣,五味即存在於自然界的各種食物。《素問》還說,自然界的食物經過人體攝入以後“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髒,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這說的是食物中存在著許多精微物質,這些水穀之精“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複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人身體內各種氣的興衰,是與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共存亡的。因此飲食療法必須要遵循辨證的原則,一切以人體的需求為依據,通過下麵幾點即可知曉。

(一)以陰陽五行為指導,以氣血津液為基礎,與藏象密切相關

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陰陽學說貫穿於中醫學理論體係的方方麵麵,疾病分陰症、陽症,治療的藥物、食物也要辨清其陰陽屬性,才能做出針對性施治、施食。即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陽虛則寒,陰虛則熱,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也就是說,寒性疾病,要用溫熱性質的藥食,如羊肉、狗肉、生薑、蔥白等;熱性疾病要用寒涼性質的藥食,如蓮子心、菊花、赤小豆、龜肉、鱉肉、薏仁等來調整陰陽補其不足,瀉其有餘,恢複陰陽的相對平衡。這些藥食的治療作用,經現代研究證明是有調節機體內環境穩定,調整新陳代謝及免疫係統功能的效用。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分析研究機體的髒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五行屬性,在食療學中體現為“四季五補”“五味”“五入”“五禁”的用膳原則。“四季五補”,一年四季分“春、夏、長夏、秋、冬”,對應五髒配五行即:春,屬肝,配木;夏,屬心,配火;長夏,屬脾,配土;秋,屬肺,配金;冬,屬腎,配水。故而施食滋補方法是:春需升補,宜補肝;夏需清補,宜補心;長夏需淡補,宜補脾;秋需平補,宣補肺;冬需滋補,宜補腎。“五味”“五入”“五禁”即依據五髒各有所喜所惡,以五行生克的理論衍化眼、豬血、豬肝、雞血、雞肝等常食可補血;鮮蘆根、生梨、西瓜、甘蔗汁等常食可生津;鱉肉、龜肉常食可增液。

飲食療法與藏象密切相關,藏,是指藏於體內的內髒;象,是指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現象。藏象學說,是通過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研究人體各個髒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相互關係的學說。特點是:以五髒為中心的整體觀,體現在以髒腑分陰陽,一陰一陽相為表裏,髒與腑是一整體。如,心與小腸、肺與大腸、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胱、心包與三焦相為表裏,這些對藥膳食療十分重要。如眼疾患者,若是病變在肝,則可用補肝明目的藥食,沙苑羊肝湯效果而來的,早在《內經》中已述“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

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中醫理論認為,它們最精華的部分稱為“精”。又有“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食物進入體內而成的水穀精華即“後天之精”,對治療疾病有重要意義。即使腎所藏之“先天之精”有損乏,也可通過食物加以補充,可用一些“血肉有情之品”如鹿茸、鹿肉、鹿血等補陽精。食療中有一些常用來補充血和津液不足的食物,如大棗、荔枝、龍很好。又如,羊肝湯對青盲內障有較好的療效。在藏象學說的指導下研究藥食對各髒腑的療法,非常有意義。

中醫學亦有“以髒補髒”“以髒治髒”的專門療法。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是由孫思邈明確提出的,鹿腎治療陽痿、鹿或羊靨(甲狀腺)治療甲狀腺病等,都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的記載,得到了現代醫學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