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中醫食療養生(1)(1 / 3)

中醫學認為益壽延年要依靠攝生,而攝生主要包括飲食與起居兩方麵,所謂“民以食為天”,欲求身體健康,則必須注意飲食調養。俗語說得好:“補養得體,祛病延年”“使身體好,藥補不如食療”。若能經常用中藥配合食物煲服,采取恰當的食療,就可做到有病可治病,無病可防病,能增強體質,此乃人生健康之道。

(一)四季的食療養生

自然界的春、夏、秋、冬,表現為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構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春天是萬物往上升的時候,夏天是萬物開始長的時候,到了秋天萬物開始收獲,冬天是萬物開始藏的時候。人一定要跟上四季變化的節拍,順應四時(四季)來調整自己的生活保健養生法則。我們怎樣和一年四季的變化相吻合呢?就是按照《黃帝內經》所講的,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季節萬物生機勃勃,陽氣往上升,人借著天力來養自己的陽氣;秋冬季節天氣開始收斂,開始封藏,人也要借著這個大好時機來收斂、儲藏。

1.春季

萬物生長,陽氣初生,春季是個充滿生機的季節,經過冬季,人體內的精、氣、神在此時複蘇,那麼怎樣才能在日常飲食中達到養生的目的呢?中醫認為,春天養陽,我們在吃的時候,應該吃一些偏陽性的東西,比如青椒、韭菜、蒜苗、蔥頭、豆芽,最好在春天時吃韭菜、雞蛋、鬆子、攤餅,以養陽氣。韭菜的特點是割了一茬又長一茬,具有一種不斷生發的功能,陽氣很足。鬆子在天寒地凍當中還鬱鬱蔥蔥,它裏麵煥發著陽氣。雞蛋和其他的蛋類實際上是地球的一個縮影,蛋殼就是地殼,蛋青就是地幔,蛋黃就是地核,基本上是按照這個來模仿的,也是按照大自然的規律演化出來的,所以它裏麵包含了很多完整的信息。

春季是肝主令之時,所以此時養生,首要養肝,肝與脾互為母子關係,健肝先健脾,故春季的飲食養生以養肝健脾為原則。健脾祛濕益氣,可用荷葉煲湯,在湯中加藿香、薏米、茯苓等,以達健脾祛濕之效。另外,蓮子杏仁露,苦瓜芥菜豬骨湯,馬齒莧兔肉湯等都可常食以養肝健脾,如果經常感覺疲憊、腹瀉、沒有食欲、消化不良,而且容易感冒,這都是脾虛的較重症狀,此時當在煲湯時加入淮山藥、黨參、黃芪等藥材,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黨參茯苓煲雞比較適合這類脾虛的人。春季肝旺脾弱飲食當宜省酸增甘,甘味食物能滋補脾胃,而酸味入肝其性收斂,多吃不利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使本來就旺的肝氣更旺,而愈發損害脾胃,這正是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在春季容易自發的原因,所以這個季節要多食大棗、山藥、大米、小米、糯米、高粱、薏米、豇豆、扁豆、黃豆、甘藍、菠菜、胡蘿卜、芋頭、紅薯、土豆、南瓜、黑木耳、香菇、桂圓、栗子等等。多食大蔥、生薑、大蒜、韭菜、洋蔥等能祛陰散寒;多食蜂蜜、梨、香蕉、百合、冰糖、甘蔗、白蘿卜等能養陰潤燥,緩解春季多風幹燥使人“上火”的症狀,此外要少吃黃瓜、冬瓜、綠豆芽等寒性食品,它們會阻礙春季體內陽氣的生發。

2.夏季:

中醫認為,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天氣炎熱,人們都不想吃東西,營養容易缺乏,而且夏天人體出汗多,能量消耗較大,從中醫養生和食療補益的角度看,要想順利度過苦夏,飲食上就應注意。

酸味寒涼的食物可解暑,中醫認為,夏為暑熱,夏季歸於五髒屬心,適宜清補。而心喜涼,宜食酸,可多吃些豬肉、李子、桃子、橄欖、菠蘿、芹菜等。中醫注重天人合一,陰陽互補,因此夏天應多吃些性寒涼味酸的食物,盡量不吃辛辣溫燥之物。不過應注意,過度的生冷飲食,能傷及人體內的正氣而誘發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