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食療故事(1 / 3)

(一)慈禧與八珍糕的故事

清光緒六年九月的一天,慈禧太後因食油膩肥甘病倒宮中。她不思飲食、消化不良、脘腹脹滿、惡心嘔吐、大便稀溏、悶悶不樂。太醫李德生心急如焚,率眾太醫去為“老佛爺”會診,眾太醫一致認為其病是脾胃虛弱所致。經過一番研究認為應該給“老佛爺”補脾益胃,開了八味既是食物又是藥物的處方:茯苓、芡實、蓮子、薏苡仁、山藥、扁豆、麥芽、藕粉各二兩,共研細粉,加白糖七兩,用水調和後做成糕點,並取名“健脾糕”。吃了此糕幾天後,“老佛爺”的病狀竟完全消失了,食量大增,周身亦有力了。“老佛爺”一高興便將“健脾糕”改稱“八珍糕”。從此,“八珍糕”竟成了慈禧最喜食的食品。不管有病無病,總要讓禦膳房為她做“八珍糕”食用。

這“八珍糕”為何會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呢?主要是其中那八種藥食兼用的中藥的功勞。方中茯苓能健脾補中、寧心安神、利水滲濕,是四君子湯的主要成分之一。芡實能補脾止瀉、養心益腎、補中益氣、滋補強壯、和胃理氣、開胃進食。薏苡仁能健脾開胃、補中去濕。山藥能健脾胃、益肺腎、補虛勞、祛風濕。扁豆能理中益氣、補腎健胃。蓮子能健脾補心、益氣強誌、強筋骨、補虛損、益腸胃。麥芽能消食和中、去積除脹。藕粉能養胃滋陰、祛淤生新、消食健脾、涼血除煩、止嘔渴、止瀉痢。

(二)王懷隱對枸杞情有獨鍾

王懷隱是北宋著名的醫學家,專為趙氏皇族看病治病。著有《太平聖惠方》傳於後世。他反複研讀《神農本草經》,對書中所載枸杞能“堅筋骨、耐老、除風去虛勞、補精氣”深信不疑,研究出枸杞食療方。有趣的是,他在《太平聖惠方》一書中,寫下一則有關枸杞的故事,耐人尋味。故事是這樣的:有一使臣去西河辦事,正在趕路,遇上一樁怪事,隻見一年輕婦女正在責打一位八九十歲的老人。使臣深感不平,憤然問那女子:“這老者是你何人?”女子答曰:“是我孫子。”使臣略驚,又問:“為何責打於他?”女子說:“我家有良藥,他不肯服用,老得如此,故而責打。”使臣再問:“你家的藥有幾種,能否告訴於我?”女子道:“藥有一種,春名天精、夏名長生草、秋名枸杞子、冬名地骨。按四時采服之,可與天地同壽。”據記載,王懷隱除廣為傳播枸杞作用外,還廣植枸杞於山野,任由百姓采摘,濟世救民。

枸杞子有滋補肝腎,明目,益麵色,長肌肉,堅筋骨之功效。久服有延年益壽、延緩衰老之效果。治肝腎陰虧、腰膝酸軟、頭暈、目眩、目昏多淚、虛勞咳嗽、消渴、遺精等。現代研究證明枸杞子有免疫調節、降血糖、降血脂、延緩衰老、抗疲勞等作用。

(三)蘇東坡鍾情芡實

蘇東坡是宋代大文豪,又是美食家兼食療專家,官至尚書右丞,直到晚年仍身體康健、才思敏捷。他對食療養生頗有研究,著有《東坡養生集》傳世。他鍾情芡實,稱之為食療佳品。芡實,為睡蓮科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芡的成熟種仁,味甘性平,歸脾腎經,具有滋補強壯、補中益氣、開胃止渴、固腎益精等作用。《神農本草經》載,芡實“補中,益精氣,強誌,令耳目聰明”。蘇東坡極喜歡吃芡實粥(又稱雞頭粥),常下廚自煮之,經常服食,並稱芡實粥“粥既快養,粥後一覺,妙不可言也”。另外,蘇東坡吃芡實別出心裁,尚有一法,即取熟的芡實一粒,剝去外殼,放入口中,緩緩含嚼,直至津液滿口,再鼓漱幾遍,徐徐下咽,每天用此法吃芡實10—30粒,日複一日,年複一年。

(四)蘇轍愛茯苓

蘇轍在文壇上素有盛譽,在食療方麵也頗有造詣。蘇轍少時多病,夏則脾不勝食,秋則肺不勝寒;延醫而治,治肺則病脾,治脾則病肺,服藥而不能愈。32歲那年,經名醫指點,以食療病,始食茯苓,一年諸疾皆痊。此後,蘇轍對食療情有獨鍾,對茯苓的食療作用讚以詩曰:“解急難於俄頃,破奇邪於邂逅。”他還作《服茯苓賦並引》,其中說:“鬆脂流地下為茯苓,茯苓千歲,舉則為琥珀。……可以固形養氣,延年而卻老者。”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性味甘平,心脾腎經。約在2世紀成書的《神農本草經》,把茯苓列為上品,指出“久服安魂養神,不饑延年”。以茯苓製成的食療佳品甚多,到如今更是數不勝數,有茯苓膏、茯苓糕、茯苓餅、茯苓餛飩、茯苓湯、茯苓粉、茯苓麵條、茯苓包子、茯苓蒸魚、茯苓蒸雞、茯苓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