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彈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呢?它有哪些特點?它與炮彈、飛機、火箭究竟有什麼區別和聯係呢?
讓我們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空軍中的一種自殺飛機說起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航空兵中出現了一支“神風特攻隊”。在狂熱的軍國主義煽動下,成為神風特攻隊員的日本青年軍人,駕駛著裝滿炸藥或魚雷的飛機,去撞擊美國軍艦,與美國軍艦同歸於盡。這種自殺飛機使美國海軍吃了很大的苦頭。因為自殺飛機實際上是一顆會飛的“炸彈”或“魚雷”,它由人駕駛,發現了要轟炸的目標,便會不顧生命危險連機帶人一起衝向目標;像一顆會飛的活炮彈,自然比普通的炸彈、炮彈、魚雷準確多了。
導彈也就是一種與此十分相似的“活炮彈”,它自己能飛,自己能找尋目標,找到目標以後還能盯住目標去攻擊。不同的是,導彈上沒有同歸於盡的“神風特攻隊員”。
導彈與炮彈畢竟是兩種不同的“彈”。
第一,導彈是自己帶著發動機向前飛行的,而炮彈卻要靠大炮發射。炮彈一出炮口,就像我們扔出去的一塊石頭,靠著火藥在一瞬間把它推射出去的那股衝勁飛行。而導彈自身的發動機卻不僅使導彈迅速地飛起來,並且還在飛行過程中一直產生出推動的力量。隻有當發動機停止工作以後,導彈才和普通炮彈一樣靠慣性飛行。我們隻要想一想春節時燃放的“二踢腳”與射向天空的“起花”有什麼不同,就可以明白炮彈和導彈在這一點上的區別了。因此,導彈飛行的路線可以分成兩段。前一段叫主動段,這時導彈是靠發動機的推力前進的,吼聲震天;後一段叫被動段,這時發動機已經不工作,沒有推力了,導彈靠著慣性飛行,成了個悄然疾行的偷襲者。
第二,導彈和炮彈在發射後雖然都是按照一定的飛行路線(也叫作彈道)飛行的,但是,炮彈的彈道是拋物線形的,炮彈一出炮口,它的彈道就不能再按炮手的意誌改變,即使眼看炮彈打偏了,也沒有辦法糾正;而許多導彈的彈道,卻是預先計算、製定好的,它在空中的飛行路線可以根據地形地物的變化、地球引力的不同等因素,上下起伏或左右曲折地變化,發現偏離預定彈道或預定攻擊目標時還可以加以修正。這套自動控製設備有的是全部裝在導彈上的,有的則是一部分裝在導彈上,一部分裝在地麵、軍艦或飛機上的。不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V—1、V—2導彈上的自動控製設備還很不完善。因此,當時的英國飛行員創造了一種用飛機擊落導彈的戰術:駕駛殲擊機從V—1導彈旁邊飛過,用飛機帶動的氣流猛吹導彈,使其改變航向,或者使其墜毀。
第三,導彈的構造也與炮彈大不相同。有的導彈和一般飛機一樣,有彈翼,有尾翼,用它們來產生升力,操縱導彈飛行;有的導彈雖然沒有翅翼,但是它的發動機噴口卻是可以擺動的,這樣就可改變推力的方向:向左推,它就向右去;向右推,它則向左去。這很像一個噴火噴氣的舵。而炮彈是沒有這些性能的,更沒有發動機和自動控製設備了。
另外,導彈與炮彈的射程也不同。導彈的射程比炮彈遠得多。有的導彈能衝出大氣層,作洲際飛行。就是最初的V—1和V—2導彈,也已經顯示了這方麵的絕對優勢。德國軍隊在向英國初次發射V—1導彈前,曾經用超遠程炮隊對英國沿海城市實施炮轟,可隻有33發炮彈擊中了沿海目標,其餘的都落入了英吉利海峽滾滾浪濤之中。V—1導彈就不同了,在它發射的頭一月裏,德國就取得了明顯的戰果,大約有60~65%(有時是80%)的V—1導彈擊中了大不列顛海島上的預定目標。
與炮彈相比,導彈——這種自己會飛、會尋找目標的“活”炸彈的威力和優越性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