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神奇的“飛人”(1 / 2)

導彈一般由戰鬥部、控製係統、燃料艙、發動機等部分組成,有的導彈還有彈翼和尾翼。總的看,導彈與人的身體結構差不多,或者有人幹脆叫它為“飛人”。

發動機,是導彈的心髒,采用科學術語,又叫導彈的動力係統。這是說,它像人的心髒一樣能為導彈的飛行提供動力。

導彈最常用的發動機,是火箭發動機,但也有用其他類型發動機的。導彈的燃料艙中裝著燃料——煤油、酒精或液態氫;還帶有幫助燃燒的氧化劑——液態氧或其他固體氧化劑。這樣,裝有火箭發動機的導彈既能在大氣層內飛行,也可以在沒有空氣的宇宙空間飛行,燃料燃燒所需要的氧氣都由氧化劑提供。燃料和氧化劑合在一起,就是火箭發動機的推進劑。推進劑燃燒後,產生出高溫的氣體,經噴管高速排出,以很強的反作用力推動著導彈飛行,速度可以達到音速的幾倍,甚至十幾倍。

火箭發動機分為液體燃料發動機和固體燃料發動機兩種。

液體燃料發動機使用的是液體燃料(煤油、酒精或液氫等)和液體氧化劑(如液氧)。由於讓液體燃料和液體氧化劑以最大的速度和適當的比例進入發動機燃料室,是可以像噴水龍頭那樣加以調節的,所以發動機的推力大小和工作時間的長短也可以進行控製,還可以使用高能量的推進劑,使導彈的推力增大,射程增遠。所以早期的導彈和目前的巨型火箭運載器,大都使用這種發動機。

使用固體燃料的火箭發動機,是用含有氧化劑和燃料劑成分的固體燃料作為推進劑的。它的工作原理和結構十分簡單,隻由燃燒室和噴管兩部分組成。燃燒室裝有供直接燃燒用的固體推進劑。推進劑燃燒後產生的大量火藥氣體,則從噴管中噴出,產生推力。

如果說發動機是導彈的心髒,那麼,導彈中的儀器艙——控製係統,就該是導彈的“大腦”和“中樞神經”了。導彈是一種“服從命令聽指揮”的“炮彈”,它所以能打得準,按照規定的路線飛向目標,是由於它有製導控製係統。製導控製係統控製導彈飛行的原理,我們可以打一個比方來說明。

有三支青少年野營小隊同時進行“奔向目標”的軍事遊戲。野營指揮部交給第一支野營小隊一份地圖,上麵不僅標有要達到目的地的方位,而且還有具體的行進路線,這支小隊的任務就是按照地圖上的路線,迅速趕到目的地,不要偏離;指揮部交給第二支野營小隊的,是一架微型無線電通話機,小隊在行進時隨時與指揮部聯係,根據下達的命令,“向左走”或者“向右轉”,從而趕到預定的地點;第三支野營小隊拿到的是一台小型無線電測向儀,他們要測出設在目的地的一架電台不斷的無線電波,確定目標的方位,選擇自己最佳的行進路線,奔向目的地。

導彈的製導控製道理跟這個軍事遊戲很相似。野營指揮部給第一支小隊一份地圖並規定路線,讓他們自己去按“圖”行事,這種方式在導彈製導控製上叫“自主式製導”;野營指揮部在第二支小隊的行進途中不斷給以指示,從而把小隊引導向目的地的方式,在導彈的製導控製中,叫做“指揮式”製導;野營指揮部讓第三支小隊根據設在目的地的電台發出的信號,自動尋找目標的方式,在導彈製導控製中叫做“尋的式製導”。

當然,實際情況要比這複雜得多。導彈在一瞬間能飛行幾十米甚至幾千米,這是野營小隊的行軍速度無法比擬的。在這樣高速的情況下進行製導控製,必須十分準確;指令的形成和導彈對於指令的響應,需要在極短的時間裏完成,而且要可靠無誤。

怎樣做到這點呢?

體操運動員在吊環、跳馬、平衡木、高低杠和綠茵毯上做各種滾翻騰躍動作時,心中是很清楚自己在空中所處的位置的,這樣在動作結束落地時,才能保證腳先著地,而不是腦袋朝下“倒栽蔥”。導彈要擊中目標,首先也要清楚在空中的“位置”。導彈上的陀螺儀和加速度表,就是幫助導彈知道自己在空中所處的“位置”的儀表。我們知道,炮彈出膛後是靠繞軸心的飛速旋轉來保持飛行穩定的。導彈卻不允許這樣“顛三倒四”地滾轉。於是,就憑借陀螺儀來測定導彈在空中的滾轉情況和是否偏離預定飛行航線,隨之把這些變化情況轉變成電信號,送到計算裝置(或計算機)中,經過計算變成操縱信號,用來操縱保持穩定姿態。加速度表可以測出導彈的運動速度和位置變化。這兩種儀表,是導彈製造技術中最核心的部分。它們與有關的電子線路、計算裝置和執行“指令”裝置,共同組成了保持姿態穩定的機構,導彈專家們把這叫做“導彈的穩定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