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心”事重重,“壓爆”心髒(5)(3 / 3)

相關學者認為,把8小時以外的絕大部分時間用來考證的白領患上了知識焦慮綜合征。知識焦慮綜合征這一名字,又稱為信息焦慮綜合征,最早由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部孫彼得教授提出。在信息爆炸時代,人們對信息的吸收是成平方數增長的,但人類的思維模式還沒有很好地調整到可以接受如此大量信息的階段,由此造成一係列的自我強迫和緊張,非常接近精神病學中的焦慮症狀。雖然這種症狀沒有任何的病理變化和器質性改變,但患者卻會突然性地出現惡心、嘔吐、神經衰弱、精神疲憊、焦躁等一係列症狀,有些女性還會出現痛經、閉經、停經等婦科疾病,發病時間和發病間隔不固定。專家認為,終日泡在網上或圖書館裏查閱資料的人,很容易出現焦慮症。如果就其職業來講,廣告員、IT行業從業人員、通信行業從業人員、記者、情報人員、監聽人員等都是該綜合征的高發人群。

防患於未然,遠離疾病

事實上,信息焦慮綜合征本身並不可怕,也不用擔心它會轉發為精神疾病,上班族們隻要能意識到它發病的原因,保持樂觀、自信的生活態度,正確對待,就可以有效地緩解焦慮的症狀。

健康箴言

愉快的笑聲——這是精神健康的可靠標誌。

——高爾基

星期一症候群,威力強大的傳染病

周末的閑暇與放鬆,上班族們倍感欣喜,在屬於自己的時間裏,常常會迫不及待地安排起自己的日程,拜訪朋友、家人團聚、堆積如山的家務等;或是逛商店、遊公園、看錄像、熬夜看碟;或者上網到深夜,特別是那些牌迷和網蟲,更是夜以繼日。然而,周末是短暫的,當這些娛樂活動結束後,星期一到來了,而上班族的“病症”也出現了。

對於上班族來說,星期一就是一個“標誌性”的日子。早晨從床上一爬起來,心裏就像壓著一座大山,想到馬上要開的會議,漫長乏味的工作,就怎麼也打不起精神,即使到了工作崗位還會有這種疲倦感。有的人甚至會感到頭暈、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困倦、厭煩、胸悶、腹脹、食欲不振、周身酸痛等,工作和學習效率也變得十分低下。這其實就是醫生們所說的星期一症候群。

星期一症候群,顧名思義,就是一種有時間性的精神疾病,到了周一就會“發作”。“星期一症候群”是一種不需要病毒、細菌傳染的傳染病。通常一個同事生病,就會經由眼神、語言、及寫得很差勁兒的企劃書“傳染”給別人。這種新式的傳染方式比舊式的有效而快速,如果一個公司有五十個人,那麼很可能其中四十九人都罹患了星期一症候群,剩下的那一個,不用說自然是老板。這種傳染,不需要任何病毒和細菌的幫助,依然有強大的威力。

千萬別小覷這種病態,如果上班族長期不能調節好自己的情緒,不僅會影響正常的工作,還可能會影響到神經係統和免疫係統,進而讓身體遭受不同程度的傷害。

防患於未然,遠離疾病

對於平常拚命工作,周末拚命享受,這種周末角色過分投入的人,其想法本身就蘊藏著健康危機,所以上班族的“星期一現象”不可輕視。我們說良好的精神狀態是健康的一種標誌,所以,對於星期一這個心理和身體的雙重過渡期,一定要重視並善於進行自我調節。

第一,合理利用雙休日。

雙休日要以休息為主,可以適當增加比平時多一些的家務、娛樂等活動,盡可能過得輕鬆愉快,但要注意,活動安排一定要有所控製。熬夜僅限於星期六,且最好不要超過次日淩晨一點,以免白天補眠太多,又影響星期日晚上的睡眠。同時,周末休息日與工作日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不要硬性將它們分開。在周末休息之餘不妨也穿插一些工作學習內容,把生活作息調整回來,為下一周的工作做準備。晚餐不要喝酒,依照平常時間上床睡覺。可以說,周日的生活作息是導致星期一症候群最大原因,因此上班族們在周日必須做好收心操。

第二,提前製訂周一的工作計劃。

上班族們不要在周末兩天時間內將工作完全拋之腦後,在周日晚上睡覺前,可以簡單規劃星期一上午、下午,各要完成哪些重點任務,或思考怎麼安排事情,會做得更快、更好,這樣周一一進公司,就能立刻上手,而不至於再花心思循序漸進地進入工作狀態,這樣必然會影響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