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欲說英雄事(1 / 3)

景元二十年。

上京城,古稱濟州,坐落於大唐東疆,北靠東海,南鄰雍山,因濟水自此城經北入海,故以得稱。上京乃五朝古都,自古以來乃兵家必爭之地。此地風景秀美,四季如春,尤以一山、一水、一湖、一聖人四絕著稱。

山為雍山,高聳萬丈,又有六峰,曰望夫、迎賓、白刃、秀林、蓮石、太和。六峰以太和為中心,五峰環繞相擁,望若梅花,又稱梅山。

水為濟水,發端於北燕國,北燕稱為聖母河,入大唐稱濟水,蜿蜒如蛇,繞經涼州、西丘、清河、長安、中都、冀州等十七州郡,跨越燕、唐兩國,自濟州入海,灌出沃土萬頃。

湖為日月湖,據傳七百年前濟州大水,濟水告危,時任濟州郡守楊少和設計以湖蓄水,利用地勢挖掘大湖十一,小湖三十八,後經數代人努力,連成一湖,曰日月湖。日月湖以荷花著稱,四周種有柳樹,又有詩稱“四麵荷花三麵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上京的州橋很是繁華,尤其是相國寺北街,當街水飯、熝肉、幹脯店比比皆是,也有“鷹店”,勾欄瓦舍等藝人多聚集於此。

龍津橋西畔的狀元茶館平日裏話本最為有名,今日說的是《西北蕩寇誌》,講的是當朝柱國平國公崔若望二十年前西北平叛原征北大元帥候秦守忠大東山造反的故事。

“欲說英雄事,頻添一段愁。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舞起戰旗羯鼓,笑看曉風殘月,千裏枉綢繆。古人今何在?天地無心休。滿腔血,誌難酬,淚空流。縱使將軍金印,換我少年遊!十載金戈鐵馬,漫道生前身後,功業幾時收?安得憑隻手,談笑補金甌!”

一曲調寄《水調歌頭》,說的是英雄壯誌,道的是將軍功業。這首詞的作者,不是別人正是當朝一品柱國慶國公崔若望。景元元年,大唐朝高祖皇帝駕崩,順王陳永覺登基,正值唐燕決戰之際,時征北大元帥秦守忠帥十萬大軍,將燕國皇子梁繼業困於大東山。大東山為唐燕要塞,一旦攻下,唐軍將一路北上,直奔燕國都城,從而一統江山。所以燕國皇子不敢輕易撤兵,而兵力不占優勢,形勢危急。

燕國派西線二十萬兵馬來援,卻被平西候李東源拖住,眼見勝利在望,燕國卻派使臣向秦守忠求和,聲稱願奉秦守忠為王,並將燕雲九州獻給秦守忠。

秦守忠聞之心動,征求部下意見,四大龍將,十六驍騎將軍除了策翼將趙信及部分將領反對,其餘皆願隨之。秦守忠誅殺反對將領,起兵造反,先不稱帝,意徐圖之,豈料趙信卻逃出追殺,將信傳出。

朝廷得密報,立即派本欲準備前去慰軍的禦史台左都禦史崔若望,調西北瀘城兵馬鎮壓。崔若望一介文臣,又從未帶過兵,正愁眉之際,得到燕國諜報,北燕皇帝病危,想出一計。於是一方麵假裝對秦叛變不知情,派人前去送信,提到朝廷的封賞及過冬的棉甲,並商討慰軍迎旨相關的規製,以穩住叛軍。另一方麵,崔若望隻身前去敵營,與燕皇子斡旋談判,以幫其奪皇位為誘餌,並以大東山、蕭山、五龍嶺為界劃分疆域,燕皇子意動,於是便約九月二十共擊叛軍。

秦守忠不知密謀敗露,又加上領兵勞軍的是禦史崔若望,兵馬隻有一萬,也未放在心上。見信以後,未疑有詐,還派人送信謝恩,準備九月二十日出城迎接。

崔若望命瀘城兵馬精英萬人喬裝成勞民,運糧草及冬服的車內裝滿火油炸藥,又命逃出報信的趙信率騎兵埋伏於側翼。

九月二十日,大東山起了大霧。能見度極低,秦守忠在兵營內藏了刀斧手,以摔杯為號,屠殺送糧官兵。

辰時,秦守忠一身甲胄,在營外擺設香案,帶領四龍將、若幹驃騎將軍迎旨。拱手道:“請恕臣甲胄在身,不能跪行大禮,此乃戰時,還望崔禦史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