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若望佯怒,“好叫元帥知曉,雖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然先有天子施恩於元帥,又有內宮高公公商議規製在先,本官雖無用,卻也知一禮字,便是戰時,朝廷禮度不可廢。若秦元帥棄之以禮,那末本官回朝便是。”說罷,便調轉馬頭,帶兵離開。
秦守忠連忙謝罪,於是讓崔若望稍等片刻,率諸將卸甲,換了常服,再到營外迎旨。崔若望宣旨完畢,命秦守忠接旨。秦守忠行三跪九叩之禮,上前領旨。
崔若望遞給他聖旨,突然大喊:“誰來取賊子首級?”
隨身一黑衣侍衛李中山,乃歸順朝廷的江湖人士,原在江湖中青雲榜中也是排名前十的英雄人物。此刻突然喊道:“某願往!”隻見寒光一閃,秦守忠身首異處。後麵旗將大旗一揮,隻聽得遠處馬蹄隆隆。
崔若望大聲道:“奉皇上之密詔,討伐逆臣秦守忠,若投降者,放下武器,不殺!”
隻見大營火光衝天,殺聲四起,原是運進去的士兵點燃了火油炸藥,叛軍將領一見情況不妙,逃得逃,降的降。十萬叛軍沒了首領,更是紛紛逃散,此刻,趙信率軍從側翼殺來,一時血流成河。
叛軍東逃,卻遇到了北燕埋伏,又退回大東山中。崔若望又命令火燒大東山,時正深秋,大東山上枯樹槁草,一點就著,不半日,大東山一片火海,山上哀嚎連連,焦骨之味傳百裏,便是平反的官兵,看不下去,也嚇瘋了幾個。
崔若望看著漫山火海,作了這首水調歌頭。說書人話到此,便收了文書。茶館中有人讚歎崔國公英雄膽略,“崔國公一己之力,力挽狂瀾,有勇有謀,如此情景,做此詞,真是大才也!”
有人說秦守忠愚蠢。“以叛軍十萬大軍,若換做我,直接殺了這些糧草士兵,豈不更好?”
還有人拍案而起,怒道:“十萬大唐官軍,都是大唐男兒,沒有死在沙場之上,卻被燒死在大東山上,縱然秦賊有過,然士兵何過之有?”
這時,桌旁一人說道:“朋友,注意你的言辭,誹謗當朝一品重臣,不怕惹來殺身之禍嘛?”說話間,這桌上有兩人站起身來,身穿黑色的官服,頭戴方角黑帽,腰間掛長陵刀,緊盯著說話之人。
“登聞院的官差!”話音剛落,隻見眾人如同見了瘟神,須臾片刻,茶館內人跑了一大半,有幾個膽子大的,也躲在茶館邊上看熱鬧。那剛才評論崔若望的茶客連忙噤聲。在上京城,登聞院的名氣甚至超過刑部、三司等部。高祖開朝之初,在三省六部、三司之外,設置了登聞院,取自“登聞鼓”之意,起初設置的目的,是為百姓喊冤、為被冤枉的百官昭雪,同時又負責朝廷與江湖事務處理以及監察百官之責。對於普通平民,可以先拘再審之權利。
“你說朗朗乾坤,我怎麼聽得都是一陣陣陰風?”眾人看去,隻見角落裏坐著一名中年男子,麵有秋霜之色,鬢有略白之影,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劍眉星目,額頭略高,頭發有些淩亂,接著道:“他們聽到了英雄氣概,我聽到的隻是臭不可聞。扯淡之極!扯淡之極!”
登聞院兩官差見此人江湖人打扮,心道在上京城,還有人敢對登聞院無禮,然見此人朗朗而談,年長一人拱手道:“我們登聞院對江湖之事,素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若真論起來,恐怕江湖中事,我們都能略插手一二,不知閣下如何稱呼,若是誤會,我等自會賠禮道歉,但若是成心找茬,我們登聞院也不是任人揉錯的麵團。”一番話,有軟有硬,說的不卑不亢。
魁梧漢子冷冷一哼:“瓦舍先生說書,我們評論一二,應該沒有犯大唐律法吧?況且,二十年前,真相如何,又有誰知?我問你,二十年前,你們登聞院前往大燕朝廷談判的那個李狗賊,又是如何與北燕蠻子說的?當年若不是大東山之亂,我大唐早已南北一統,又何必向如今這般,與北燕年年打打停停,談談打打?還有,皇帝老兒動輒就把自己的親閨女送過去給蠻子享用,他能生,丟得起這人,我們可受不了這鳥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