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具體要求及措施(1 / 3)

一、提高認識,重視降脂

高脂血症是伴隨著現代血脂檢測技術的提高與醫學理論的創新而被愈來愈多的發現和確診的一種疾病,並且,有相當一部分患者是因其並發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肥胖症、膽囊炎等疾病,在就診過程中經進一步檢測而被發現和確診的。高脂血症患者在早期幾乎沒有任何臨床症狀。但其對人體直接的危害是誘發動脈粥樣硬化,而動脈粥樣硬化又是引發腦卒中(偏癱)、腎衰竭、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病的罪魁禍首。因此,高脂血症又被稱為危害人類健康,影響人類壽命的“無聲殺手”。所以,每一個關心自身健康的人,每一個欲求長壽和遠離心、腦血管疾病的人,都應該十分關心自己的血脂是否異常,應該高度重視和關注高脂血症的防與治。

高脂血症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真可謂“潤物細無聲”;也可謂“千裏之堤,潰於蟻穴”。要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使生命之樹常青,快樂長壽百年。就必須使血脂保持在正常範圍之內。

二、節食療法,防病之基

飲食養生問題,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也是一個千年不衰,曆代醫家都十分關注的問題。

飲食得當不僅是防治高脂血症的首要措施,而且也是防患於末然,保持和維持自身健康的首要問題。

我國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指出:“飲食是養生之本,一日三餐,每餐都不宜多食是飲食養生的原則。”在他的不朽醫藥名著《千金要方》一書中,他這樣寫道:“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科學發展到今天,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一致認為高脂血症成因於飲食不當,節食療法也就備受推祟了。

所謂節食療法就是食不過飽,飲食得當的一種防病治病的自然療法。它有兩個基本要點:一是進食的量;二是進食的質。

1.進食的量節食療法中對於進食的量的要求,即遵守“七分飽”的原則。每餐進食的量不要太飽,也不要太少,以適中、適度為好。臨床觀察表明:高脂血症及其所伴發的病症,都是由於營養過剩所致。針對病因,采取標本兼治,尤為重要。倡導科學飲食,絕非推行饑餓療法。盲目地利用“饑餓療法”來防治高脂血症、脂肪肝、肥胖症等病症是不合適的。而堅持適當地節食療法,一方麵既可以減輕胃腸、肝髒的負擔,又可以保持正常的營養需求和正常食欲;另一方麵又不至於造成營養不良而損害身體健康。

2.進食的質節食療法防治高脂血症對於進食的質的要求有3個基本要點:

第一,重視不同食物合理搭配產生的互補作用,這樣,進食總量雖然少,但食物的營養成分互相補充,營養素得到充分吸收和利用,營養價值就得到提升。

在我國的傳統飲食方法中,人們愛吃“八寶粥”、水餃、炒雜燴、菜肉包等,將多種食物原料混合在一起,經過烹飪製作而食用,使其中的蛋白質和必需氨基酸在種類和含量上發揮互補作用,取長補短,從而提高蛋白質對人體的綜合營養價值。

近年來,玉米、小米、大豆、高粱等粗糧、雜糧再度擺上居民的餐桌,與大米、白麵等混合食用,已成為居民膳食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對於優化居民的膳食結構和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產生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同時,對於有效控製和降低高脂血症、肥胖症、脂肪肝的發病率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在營養學中講到科學合理的膳食結構,離不開均衡營養的科學指標,強調蛋白質的互補作用。就是指把幾種營養價值較低的蛋白質混合食用,以提高其綜合營養價值,例如豆類蛋白質含賴氨酸較多,而色氨酸含量相對較少,而穀類蛋白質含色氨酸較多,賴氨酸相對較少,如果把這兩種蛋白質混合食用,則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就得到提高。

因此,對於高脂血症以及脂肪肝、肥胖症患者來說,在日常生活中,堅持粗、細糧搭配食用,做到不偏食、不挑食、控製總飲食量,以及多種食物原料混合食用,不僅有助於控製和預防高脂血症、肥胖症、脂肪肝的發生,而且有助於這些疾病患者的早日康複。

第二,要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量,減少主食細糧的攝入,實際上這也是一種有效的節食措施。增加膳食纖維含量,調整日常的飲食結構,減少油脂、大魚大肉、精米白麵的攝入量,增加一些幹、鮮水果,五穀雜糧的攝入量。從目前我國居民的膳食結構來看,人們注意每天攝入一定量的各種水果、蔬菜,再多吃一些粗糧、雜糧,就能獲得比較充足的膳食纖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