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鬥米恩,石米仇(1 / 3)

聽到這因果鼠道這因果樹的無私慷慨,不計報酬地向對它有所求的人進行饋贈,這在我眼裏,不就是個在走向自取滅亡的道路嘛?

雖然,因果鼠,對於因果樹的如何滅亡,是閉口不談,但是從它的不分因果,不計報酬的行為,我也是做出了自己的推論。Ww WCOM

這有句古話得好,“一鬥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這句話,無論是放在哪裏,都是能夠很好的體現的。這因果樹,它渾身是寶,它有這個資本,向著眾人,無私的饋贈,但是一定年限內產生的花的數量,也是有限製的,這樣,就會造成一個僧多粥少的情況了,那這花瓣的數量一定,而求取花瓣的生靈無限,以有限對無限,必殆矣!!

(再來個“一鬥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的故事吧!

從前,有兩戶人家,是鄰居,平時關係還不錯。其中一家人,因為能幹些,家中要富裕的多。這兩家,本來沒有什麼恩怨的,可是,這一年,老爺怒,降下了災禍,田中顆粒無收。這窮的一家,沒有了收成,隻好躺著等死。這個時候,富的一家,買到了很多糧食,想著大家鄰居的,就給窮的一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

這窮的一家,非常感激富人,認為,這真是救命的恩人呀!熬過最艱苦的時刻後,窮人就前往感謝富人。話間,談起,明年的種子還沒有著落,富的一家慷慨地:這樣吧,我這裏的糧食,還有很多,你就再拿去一鬥吧。這窮的千恩萬謝地拿著一鬥米回家了。回家後,他的兄弟了,這鬥米能做什麼?除了吃以外,根本就不夠我們明年地裏的種子,這個富人,太過分了,既然你這麼有錢,就應該,多送我們一些糧食和錢,才給這麼一點,真是壞的很。這話傳到了富人耳朵裏,他很生氣,心想,我白白送你,這麼多的糧食,你不僅不感謝我,還把我當仇人一樣忌恨,真不是人。於是,本來關係不錯的兩家人。從此就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來。

所以,這升米恩,鬥米仇就是,當一個人快被餓死的時候,你給他一升米,他會把你當作恩人;可你要給了他一鬥米,他就會想,既然你出得起一鬥米,就能給我更多,你要不給我,那你就成為我的仇人了。

這也不是,讓我們,不要去幫助別人,而是要掌握這個度,可是,如果你認為你的情商不夠高的話,掌握不了這個度的話,那你不如看看下麵這個故事吧!

《世新語》賢媛篇裏有這樣一則故事:三國時,吳國有個叫趙姬的女人,閨女出嫁前,她“到了婆家,你可千萬不要做好事喲。”閨女不解問母親:“您不讓我做好事,那我可以做壞事嗎?”母親立刻正色道:“好事都不能做,更何況是壞事!”

趙姬的這番話很複雜,既有哲學問題,又有道德問題,還牽扯到心理學問題。餘嘉錫在其《世新語箋疏》中為趙姬的話語心生感慨,他:“蓋古之教女者之意,特不願其遇事表暴,斤斤於為善之名,以招人之嫉妒,而非禁之使不為善也。”好事不是不可以做,怕的是他人習慣了這樣做,甚而認為生就該這樣做。最可怕的是,話管用的人把做好事者當典型,號召大家來學習,搞得做好事的,下也下不來,壞也壞不了,苦不堪言。這就是我們教育中的盲點。

就想到我曾經在初中作文中過的那樣,言多必失,禍從口出,那最好的方法,就是慎言和沉默。當時,我沒有太多的人身經曆,所以,隻能想到是徹底斷絕這言從口出,就像這幫忙一樣,就是自己把握不了那個度。可是這個人情世故,我還是屬於個門外漢級別的。也是不知道自己這樣做、這樣,到底算不算是適度,現在,我也是不能,給出一個正確的答案來!

我在這裏,這些,也不是勸人不要向善,而是希望,這些被幫助的人,能夠常懷一顆感恩的心,畢竟,人生在世,誰也不虧欠誰的,別人對你的恩情,雖然不希望你能夠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但是你們要懂得進退,不要得寸進尺,覺得別人給你什麼東西,幫助你什麼,都是你應得的。這不是典型的“你弱,你有理”的無理表現嘛?

還有一個求人幫忙的台階原則,就是先請人幫忙,後使對方願意幫大忙,這可是被人求幫助時,萬萬要注意的一點。千萬不要誤入了這個“陷阱”。

?本傑明·富蘭克林,曾參加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他講述過一個如何先請人幫忙,後使對方願意幫大忙的故事。????

????一開始,他不喜歡那個人,特別是那人的驕傲態度。那人是一個富有的上流人士,受過很好的教育。以他的才能,他將在不久的將來對眾議院產生巨大影響,爾後的事實也確實如此。而富蘭克林,又不願卑躬屈膝地,去乞求他的幫助。過了些時候,富蘭克林采取了另一種方法。????

????富蘭克林,聽對方珍藏著一本罕見而新奇的書。於是,他給那人寫了一封信,表示渴望讀到這本書,懇請那人惠借給他,幾以後富蘭克林將還給他。????

????那人立即,將書送給富蘭克林。大約一個星期之後,富蘭克林將書歸還,書裏又夾著一張字條,表示衷心地感激對方。????

????當他們再在眾議院會麵時,那人與富蘭克林交談(之前未曾有過),對他禮貌有加。此後那人常表示,隻要富蘭克林有需要,願意為他盡力。從此,他們成了莫逆之交,友誼長存。????

????富蘭克林這一求人方式,是非常有效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方式有助於一個有益於人的自我意象。以一個的要求,促使人們,感到自己對他人“有益”,以此逐漸擴大,他們支援和幫助你的範圍,使他在“好人做到底”的心理驅使下心甘情願,以同意更大的要求。????

????所以循序漸進是求人成事一個很好的方法。求人成事往往不會一帆風順、一求即成。有時,由於我們所提的要求,比較高,對方一下子,很難接受,在這種情況下,一種有效的方法,是引誘對方先同意—個很的要求,一旦同意了這個要求,就有可能,進一步同意更大的要求。????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理德曼,對此進行了實驗研究。他和他的合作者們,挨家挨戶去拜訪各家主婦,他們正在為“安全駕駛委員會”工作,希望得到主婦們對這一工作的支援,並請主婦們在一個請願書上簽名,幾乎所有主婦都同意簽名。幾個星期以後,實驗者再一次來到這些主婦家,同時也到其他未曾拜訪過的主婦家。這次要求所有主婦,都同意在自己院子前麵立一塊不太美觀的大牌子,上麵寫著“謹慎駕駛”。????

????結果很明顯,以前同意在請願書上簽名的主婦中,55%以上同意立那塊牌子,而以前未曾簽名的主婦隻有7%同意立那塊牌子,前者是後者的數十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