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當部落首領的時候,黃河流域經常發大水,農田被淹,住房被衝毀,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十分悲苦。
為此,堯十分著急,他多次召開部落聯盟會議,討論治水的問題。經四方部落首領商量後決定,派鯀去治水。鯀就是禹的父親。
鯀也沒有治水的經驗,他隻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治水整整九年,不但沒有把洪水製服,反而使水災鬧得更凶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鯀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自小聰穎,喜歡思考問題。他覺得鯀治水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方法不當。禹改變了鯀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裏去,地麵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到處奔波,多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有一次,他妻子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狠下心沒進去探望。
當時,黃河中遊有一座大山,叫龍門山。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擠得十分狹窄。奔騰東下的河水受到龍門山的阻擋,常常溢出河道,鬧起水災來。禹到了那裏,觀察好地形,帶領人們開鑿龍門,把這座大山鑿開了一個大口子。這樣,河水就暢通無阻了。
舜年老以後,也像堯一樣,物色繼承人。因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選禹。到舜一死,禹就繼任了部落聯盟首領。
這時候,已經到了氏族公社後期。生產力發展了,一個人生產的東西,除了維持自己的生活,還有了剩餘。氏族、部落的首領們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餘產品作為自己的私人財產,變成氏族的貴族。有了剩餘的產品,部落和部落之間發生戰爭,捉住了俘虜,不再把他們殺掉,而把他們變成奴隸,為貴族勞動。這樣,就漸漸形成奴隸和奴隸主兩個階級,氏族公社開始瓦解。
由於禹在治水中的功績,提高了部落聯盟首領的威信和權力。禹原來有個助手叫做皋陶,曾經幫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後,皋陶的兒子伯益做了禹的助手。伯益也深受百姓的愛戴和歡迎。按照禪讓的製度,本來是應該讓伯益做禹的繼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後,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貴族卻擁戴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位子。
這樣一來,氏族公社時期的部落聯盟的選舉製度正式被廢除,變為王位世襲的製度。我國曆史上出現了第一個奴隸製王朝——夏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