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將天下按照功勞的大小分封了為他出生入死的功臣和親屬。周武王想通過這種方式,讓為他出生入死的功臣感到安慰,借此鞏固自己的地位。
當時商朝雖已滅亡,可殘餘力量仍然存在,而且勢力還相當大,對剛剛建立的周王朝有不小的威脅。周武王為了安撫這部分殘餘力量的首領,把殷都全部留給了紂王的兒子武庚,並且封武庚為殷侯,同時派自己的三個兄弟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處去幫助武庚治理殷都。說是幫助治理,實際上是為了防止武庚反叛,是監視武庚的。因此這三個人也被稱為“三監”。
周武王這一做法,十分周密,他認為這樣可以很好地控製武庚。但是周武王萬萬沒有想到,幾年之後,三監卻和武庚聯合起來,共同反叛朝廷。
周武王一生嘔心瀝血,勤於朝政,對待百姓也十分關心。由於操勞過度,不久,他就得了重病。可當時周武王的兒子隻有13歲,年齡太小,武王放心不下。讓誰輔佐幼主呢?周武王想找一個可靠的人,於是他想到了周公旦。臨死前,周武王把周公旦叫到身邊,請求他輔佐年幼無知的周成王。周武王拉著周公旦的手,親切地說:“我周朝能否興旺發達,我周朝臣民能否安康富足,千斤重擔就交給你了。”周公旦為人忠厚,望著周武王深深地點了點頭。
周武王不久便死了。周公便將國家這副擔子挑了起來。他一方麵輔佐幼主,讓他讀書,給他講治國之道,讓他知道曆代前賢的優良品質,給他講夏桀、商紂如何殘暴,最後如何滅亡;另一方麵周公修訂製度,嚴明法紀。
周公日夜操勞,勤於朝政,自己很少有時間去休養,但他毫無怨言。可這並沒有換來應有的回報,相反他卻卷入了一場謠言之中。
漸漸地,周公發現身邊的人有些不對勁,成王同他說話時,也和以前大不相同,言詞閃爍,目光遊離。周公不知是怎麼回事。這一天周公正在處理朝政事,召公和薑太公對周公說,他們想回到封地去,不想在宮中了。周公大吃一驚,不知為什麼,忙問二人原因。召公和薑太公也不說謊,便答道:“外麵人早已議論紛紛,說你獨攬大權,獨斷專行,遲早有一天你會廢了成王,自立為天子的。既然這樣,我們也不想留在宮中了,我們隻想到封地去。”周公一聽,頓時火冒三丈。周公心想就連兩位德高望重的功臣都不信任自己,自己怎麼能不傷心欲絕呢?當時,周公老淚縱橫,向二位表明了心跡,決不會自立為天子,隻是想把幼主扶養成人。第二天周成王已滿十五歲,周公為成王舉行了“冠禮”儀式,然後將一切事安排妥當。
參加完成王“冠禮”儀式後,周公帶著幾名隨從離開了鎬京。周公此次離開鎬京,是為了查明此事。不久他便查明了,造謠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親兄弟,三監中的管叔鮮和蔡叔度。管叔鮮是文王的三兒子,而周公是四兒子。管叔鮮認為輔佐成王的人應該是他,按“兄終弟及”的習慣怎麼能輪上周公呢?所以他心裏憤憤不平,認為哥哥周武王也太偏心了,別人都有封地,卻把他們派去隻當一個監視的苦差事。他越想越不是滋味,總想找時機報複一下周公和周成王。他便和蔡叔度商量了一番,蔡叔度心裏也不平衡,也是一肚子怨氣。二人臭味相投,便想出了一條計策,散布謠言,說周公想廢成王,自立天子。而紂王的兒子早知道武王派來三個弟弟是監督自己的,現聽說管叔鮮和蔡叔度給周公造謠,心裏樂開了花,巴不得周室鬧內訌,好借此良機舉兵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