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11、西晉滅吳(1 / 1)

司馬炎稱帝後,改國號為晉,改元泰始,都洛陽。此時,蜀已為魏滅、晉又代替了魏,天下形勢已由三國鼎立變成了晉與吳的南北對峙。

司馬炎剛剛登上皇位,便想著舉兵伐吳,一統天下,無奈晉國缺少一支強大的水軍,滅吳之舉隻能暫停,司馬炎一麵派使臣與吳講和,作緩兵之計,一麵又抓緊時間,開始作進攻吳國的軍事準備。

公元269年,晉武帝以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鎮守襄陽;王濬都督青州諸軍事,鎮臨淄;司馬伷都督徐州諸軍事,鎮下邳,以這些地區作為進軍的基地。

公元272年,司馬炎以王濬為益州刺史,密命他製造大船,訓練水軍,一支強大的水軍在長江上遊逐漸建立起來了。

正當晉朝國力日盛,積極準備平吳的時候,江東的孫吳卻是每況愈下。早在孫權晚年,由於賦役苛重,吳國人民的不滿和反抗已有所發展,社會矛盾加劇。晚年的孫權性多猜疑,搞得朝臣人不自安。孫權死後,圍繞繼位和權力問題,引發了一連串的宮廷內爭和帝位更迭,進一步加劇了吳國的混亂。

公元264年,孫權之孫烏程侯孫皓被迎立為帝後,情況更加不可收拾。孫皓昏庸無道,即位後盡情享樂,好酒色,興土木,搞得吳國“國無一年之儲,家無經月之畜”,人民揭竿而起,朝臣離心離德。孫皓對西晉的威脅,毫無戒心,有時也派兵攻晉,但多因草率而無功。他迷信長江天險可保平安,從未認真在戰備上下功夫。

吳國的衰落,孫皓的昏庸,為晉的順利滅吳,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公元279年,王濬、杜預(此時羊祜已死)以吳主孫皓“荒淫凶虐”,上書建議司馬炎“宜速征伐”,舉兵平吳。司馬炎即於這年十一月開始了平吳的大進軍。

晉軍基本上按羊祜生前製定的作戰計劃,分六路出擊:鎮軍將軍、琅玡王司馬伷自駐地下邳向塗中(今安徽滁河流域),安東將軍王渾出江西,建威將軍王戎向武昌方向進攻,平南將軍胡奮出擊夏口(屬今湖北武漢市),鎮南大將軍杜預自駐地襄陽進軍江陵(今湖北江陵),龍驤將軍王濬、廣武將軍唐彬率巴蜀之卒順江流而下。晉軍約20餘萬,以太尉賈充為大都督總領眾軍。晉軍分路出擊,意在迅速切斷吳軍聯係,各個擊破,其中西麵晉軍主攻,東麵晉軍牽製吳軍主力,最後奪取吳都建業。

公元279年十二月,王濬、唐彬率軍7萬兵沿江而下。公元280年2月克丹楊(今湖北秭歸東),進逼西陵峽。吳軍於此設置鐵鎖橫江,又作鐵錐暗置江中,以為以此即可阻止晉軍前進,竟不派兵防守。王濬早已預作大筏數十個,縛草為人,立於筏上,使水性好的士卒以筏先行,筏遇鐵錐,錐即著筏而去,又用大火燒融鐵鎖。晉軍順利排除了障礙,一路勢如破竹,攻克西陵,繼克夷道(今湖北宜都)、樂鄉(今湖北鬆滋東北,長江南岸)。

與此同時,杜預率領的晉軍,幾乎兵不血刃,奪取了江陵,所到之處,大多不戰而勝。

隨即司馬炎又命王濬為都督益梁二州諸軍事,要他和唐彬率軍繼續東下,掃除巴丘(今湖南嶽陽)。同時命杜預南下鎮撫零陵(今湖南零陵)、桂陽(今湖南郴縣)、衡陽(今湖南湘潭西)。於時王濬遵命即克夏口,與王戎聯軍奪取武昌,隨後又“泛舟東下,所在皆平”。至此,晉軍主力已完全控製了長江上遊地區。

至於東麵,王渾率晉軍已抵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一帶,準備渡江進逼建業。吳主孫皓慌亂異常,急令丞相張悌率丹陽太守沈瑩、護軍孫震等率兵3萬,渡江迎擊。結果晉軍大勝,臨陣斬殺張悌、沈瑩、孫震等人。王渾率軍逼近江岸,部將建議他乘勝直搗建業。但王渾以司馬炎隻命他守江北,拒納建議,停軍江北,等待王濬。這時琅玡王司馬伷的晉軍也進抵長江,威脅建業。

三月,王濬軍東下抵達三山(在今江蘇南京市西南)。吳主孫皓遣張象率舟軍萬人抵禦,但吳軍毫無鬥誌,“望旗而降”。孫皓企圖再湊2萬兵眾抵抗,這些士眾卻於出發前夜,即盡逃亡。至此,吳國已無兵可守。各路晉軍兵臨建業。孫皓用大臣薛瑩、胡衝計,分別遣使奉書於王濬、司馬伷、王渾處求降,企圖挑撥離間。按司馬炎原先的規定,這時的王濬晉軍應由王渾節度,而王渾屯兵不進,又以共同議事的名義,也要王濬停止進軍。但王濬不顧王渾阻攔,於三月十五日以戎卒8萬,方舟百裏,鼓噪而進建業。吳主孫皓出降於王濬軍前,吳亡,晉統一全國。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