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7、陶淵明歸隱山林(1 / 1)

陶淵明(公元365~472年),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傑出的文學家。

他出生在潯陽郡柴桑縣(今江西九江西南)的一外名門望族家庭裏。曾祖父陶侃是東晉初年的著名將領,手握強兵鎮守長江中遊,都督八州軍事,聲威顯赫一時。陶淵明年幼時由於父親去世,家境漸漸敗落。29歲的時候,為了奉養母親,他開始出來做官。此後,他時隱時仕,在仕途中輾轉13年,做過彭縣令之類的小官。

當時,東晉的權臣、劉宋的建立者——劉裕,大肆殺害功臣,正準備奪取皇位。陶淵明深感仕途險惡,辭官回家、過閑居日子的念頭不禁油然而生。做了八十多天的縣令後,遇上一位媚上欺下的督郵大人來檢察,不願為五鬥米折腰的他便依然拋棄了官職,帶著妻兒退居家鄉,做了一名隱士。

不做官了,聊淵明不但沒有絲毫的留戀,反倒有一種鳥兒離籠複得自由的快樂。他的鄉居有茅屋八九間,耕田幾十畝。在茅屋前,有個小小的林園,春天桃李競放,令人賞心悅目。屋周圍種有榆樹和柳樹擋住了炎夏烈日,使整個房屋籠罩在一片濃蔭之中。推開窗戶,遠遠望見終日雲霧繚繞的青山,聽到湖上隱隱約約的漁歌。如詩如畫的景色,使陶淵明常常自我陶醉。他每天飲酒作詩,倒也怡然自得。

一晃三年過去了,到了公元408年的夏天,他的生活發生了重大的轉折。一場大火把房屋燒得幹幹淨淨,從此家境大不如前。田地少了,幫工雇不起了,一家人隻好更加辛勤的勞作。為了多種點兒糧食,陶淵明一家常常被迫去開荒種地。

時世如此動蕩不定,歸根到底,是為了搶皇位,這是一切紛爭的根源。他常常天真的幻想,假如能回到傳說中的上古時代就好了,那個時代糧食放在田間沒人拿,東西遺失在路上沒人揀。人們都淳樸無私,自食其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今,已逃到蠻荒之地的老百姓是不是也在過著這樣的生活呢!想著想著,陶淵明的腦海中逐漸形成了一幅美好的社會的圖畫。

在陶淵明五十多歲的時候,他終於以自己豐富的想象力,田園詩般的文筆寫了曆代傳誦的名篇《桃花源記》。

桃花源中的生活雖然十分美好,但那隻是夢中的生活。現實生活中,陶淵明家的貧困狀況日甚一日。年過六十的陶淵明由於長期營養不良、操勞過度,已經病倒在床。公元472年9月,在秋風的蕭瑟中,陶淵明離開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