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祖籍彭城,據史書記載為漢高祖劉邦之弟楚元王劉交的後代。曾祖劉混時隨晉室南遷,客居京口(今江蘇鎮江)。到其父劉翹這一代時,家道明顯衰落了。因此,劉裕幼年時,家境貧寒,曾以賣草鞋為生,嚐盡了生活的艱辛。後來,他成為北府軍將軍孫無終的司馬,從此開始了戎馬生涯。不久又成為北府軍名將劉牢之的參軍,隨劉牢之鎮壓孫恩、盧循起義,被提升為下邳太守。
時勢造英雄。公元402年的一場動亂,給劉裕提供了一次展示才能的機會,他抓住了這次機遇,並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這一年荊州都督桓玄發動叛亂,東晉朝廷以司馬元顯為征討大都督、以劉牢之為前鋒都督率軍討伐桓玄。但由於司馬元顯懼怕桓玄不敢出戰,而劉牢之又被收買,率北府軍投降了桓玄,致使桓玄大軍順利進入建康,奪取了朝政大權。
桓玄掌握朝政大權後,為了實現自己盡快稱帝的目的,立即對北府軍將領進行了血腥屠殺,孫無終、高素、竺謙之、竺郎之等人先後被殺,劉牢之在北逃的路上自殺身亡。一時間,北府軍內人心惶惶,個個自危。而這時身為北府軍中級軍官的劉裕卻表現出了過人的鎮靜。他認為,桓玄殺的是最高級將領,要想將北府軍占為已所用,像自己這樣資曆的軍官不但不會有危險,反而有被重用的可能。果然,桓玄不但沒有殺劉裕,反而任命他為中後參軍,將他列入了控製北府軍所倚賴的骨幹。但劉裕不是一個見好就收的人,他深藏不露,表麵上一如既往,暗地裏卻時刻準備著取桓玄而代之。
桓玄的妻子劉氏頗能識人。她多次對其夫說:“劉裕行止有龍勢虎誌,看問題不同凡響,不會久居人下,宜盡早除之。”桓玄卻說:“我欲蕩平中原,非此人不行,怎好殺他?等關隴平定,再作計議。”
公元403年十二月,桓玄正式稱帝。劉裕遂於次年二月與何無忌、魏泳之、檀憑之等人以匡扶晉室為名在京口起兵。同一天,劉毅等人也在廣陵起事響應。起義軍共推劉裕為統帥,主持討伐大計。三月,劉裕率軍與桓玄手下的騎將吳甫之在江乘交戰,劉裕身先士卒,戰士群情激昂,個個以一當十,隻用一個回合就將吳甫之殺死。隨後,劉裕與檀憑之兵分兩路迎戰皇捕敷,不料檀憑之陣亡,劉裕成為孤軍,被對方團團包圍。麵臨絕境,多虧援軍及時趕到,將皇甫敷一箭射死,劉裕方死裏逃生。桓玄聽到兩員驍將戰死的消息,又驚又怕。而劉裕乘勝追擊,再次大敗桓玄率領的大軍。桓玄見大勢已去,乘船逃走。劉裕率軍直入建康城。不久,桓玄被劉毅率領的追兵殺死。
劉裕進入了建康後,麵對一副爛攤子,他去繁就簡,抓住主要矛盾,撥亂反正。經過十幾天的整頓,迅速恢複了建康城的秩序。隨後,劉裕將白癡皇帝司馬德宗迎回建康,讓他重新坐回皇帝寶座。自己以南徐、南青兩州刺史的身份率領北府兵回師京口,從而將北府軍全部掌握到自己手中。
公元408年,劉裕在主簿劉穆之的建議下,入京議事,朝廷遂任命他為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從此掌握了朝廷大權。劉裕取桓玄而代之的夢想終於實現了。隨後,劉裕展開了一係列重要討伐。公元409年,率軍攻滅南燕,又回師擊敗盧循。公元412年,西攻焦縱(今四川境內)收巴蜀。公元417年又攻克長安,滅掉後秦。
劉裕率領大軍統一江南,北伐後秦,南征北戰,取得了赫赫戰功。這時的劉裕威望已經超過了桓玄,人心盡順。公元418年,劉裕又被封為相國、宋公。但此時劉裕並沒有急於稱帝。因為當時社會上流傳的諺語說:“‘昌明’(晉孝武帝司馬曜字)之後尚有二帝”。為了應驗“二帝”之語,劉裕決定在司馬德宗之後再立一帝。於是,劉裕反指使親信先害死白癡後帝司馬德宗,又扶持司馬德宗的同母弟司馬德文登上帝位。這樣,諺語既已應驗,劉裕便毫無顧慮地要當皇帝了。
公元420年六月,劉裕授意文武百官上表,要求後帝司馬德文禪位。司馬德文早就明白自己隻不過是一個臨時皇帝,所以很快宣布禪位,劉裕終於登上皇帝寶座,滅晉建宋,定都建康,建年號永初,史稱劉宋。從此開始了南宋與北魏南北對峙的時期。
劉裕在南北朝時期算得上是一位比較聖明的君主,然而,他僅僅當了3年的皇帝,於公元422年,病死於建康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