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是承前啟後的一個朝代,文帝與煬帝共在位38年。在這38年中,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麵均有所鞏固和發展。唐朝是中國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唐代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外關係等各個方麵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隋文帝楊堅,弘農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人,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時官至柱國大將軍,封為隋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其女為北周宣帝宇文讚皇後。
公元580年。北周宣帝死,他在關西士族支持下,以外戚身份入宮輔政,任宰相,總攬大權,進封為隋王。革除宣帝時的酷厲苛刻之弊,深得人心。公元581年2月,他廢黜9歲的北周靜帝宇文闡,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後改為長安,改年號為開皇。
楊堅稱帝後,於公元587年滅後梁,一年後下詔伐陳。公元589年滅陳,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麵。
文帝代周建隋,總覺得自己得到國家政權太容易,擔心人心不服,一直保持著高度的戒備,他輕徭薄賦,勤於政事。每日晨起聽朝,有時太陽偏西尚不知倦。
為了隋王朝的長治久安,他得出前人兩條主要的經驗,第一條是節儉。他教訓太子楊勇時說:“自古以來的帝王,如果奢侈就一定不能長久,你一定要厲行節儉。”他自己從輔政時就提倡節儉生活,使之成為風氣,以致當時士人的便服多用布帛製作,不用綢鍛綾羅,飾帶也隻用銅鐵骨角,不用金玉。文帝稱帝後,依然節儉,平時進膳,所食不過一肉。如此躬行,成了他改革政治的一個根本條件。
第二條經驗是大殺貪官汙吏,文帝假托年幼時相麵人趙昭曾經秘密告訴他“你將來命該稱帝,但是必須大加誅殺才能鞏固新朝”,大肆整頓吏治,建立起對官吏的考核製度,對廉官良吏賜帛贈田,晉級加官,布告天下,實行獎勵;對貪官汙吏嚴加懲處,派左右親信嚴密偵查百官的行為。文帝的這一措施,使豪強官吏不敢過分作惡,貪汙行為大為減少,有利於與民休養生息。
文帝留意民間疾苦,在曆代帝王中也是少見的。公元594年,關中饑荒,他派人去了解百姓所吃的食物,知道他們吃的竟是豆粉拌糠。文帝將這些食物出示給群臣,流著眼淚責備自己的無能,命令撤消自己日常的膳食,不飲酒,不吃肉,他率領饑民到較為富庶的洛陽就食,命令侍衛不準驅趕、威嚇。遇見扶老攜幼的人群,他引馬讓路,善言撫慰。路難走的地方,他還命令左右幫助挑擔的災民通過。公元600年,齊州有個小官,名叫王伽,押送李參等70餘個犯人去京城,走到滎陽,王伽對李參等人說:“你們犯了國法,受罪是應當,看看護送你們的民夫,一路上多麼辛苦,你們於心能安嗎?”李參等人謝罪,王伽就遣散民夫,釋放李參等犯人,約定日期到京城主動會齊,說道:“如果你們失約,我隻有代你們去受死了。”到了限期,七十餘人竟一人不少,文帝聽了很讚賞,召李參等攜帶妻子入宮賜宴,並宣布赦免了他們,並且下了一道詔書,說隻要官吏有慈愛之心,至誠待民,百姓並非難教,要官吏學習王伽。